跑步小品/2分鐘:與奧運馬拉松冠軍最近的距離

(這張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照片相當珍貴,是由當時所服務的佐川急便給許績勝的檔案_許績勝提供)
許績勝在1995年創下破全國紀錄的2:14:35之後,隔年就是1996亞特蘭大奧運,也是距離1896年第一屆奧運整整100年的「百年奧運」 。當時要在全馬奪冠的最佳成績是在2:12左右,前一屆的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是由南韓選手黃永祚以2:13:23的成績奪得馬拉松金牌,而銀牌選手–日本的森下廣一成績為2:13:45,許績勝認為自己應該有機會為國爭光,自己把目標設定在2:10,甚至2:09的高標,並將訓練的質與量都提高,「優秀運動員應該要能承受高強度訓練,我自己評估只要再加把勁應該可以…」。
然而,訓練量提高之後,他的左膝卻開始感到不舒服,當然,他的忍痛能力也是超強的,直到一次再也承受不了,看醫生照了X光發現,左膝有先天性缺陷:「先天性膝蓋骨分裂症」。「一般人有這樣的問題是能自然痊癒的,但馬拉松訓練的強度使得我的小腿、大腿肌肉都變強的情況下,本來要癒合的縫隙無法癒合,發現這樣的問題,我的心情跌入谷底,不斷調適心情和訓練方式;我這人也鐵齒,不願意向命運低頭,覺得老天爺跟我開這個大玩笑,也許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我用這樣的想法來鼓勵自己…」。我問許老師,為什麼當時沒有用更積極的方式處理膝傷?比如,手術?
👂聆聽本集《肉腳的跑步人蔘》podcast請點 這裡(約34分鐘)
👀繼續閱讀請往下滑👇
功敗垂成 卻是至今台灣最佳奧運馬拉松紀錄 2:23:04
許老師說,當時運動員的生命差不多二十七、八歲就要結束了,他破全國紀錄時已是三十一歲,是外人認為該退休的年齡,一旦動手術,等骨頭長回來需要半年,再加上從基礎訓練開始可能又要一年,「這樣一來我的運動生命就結束了,無法延續;我跟醫生討論,如果要維持當時的狀況(訓練),基本上可以撐得過去,但若要更高強度訓練,勢必要動手術,當下我決定忍痛訓練,沒有做手術。」聽到許老師這麼說,我完全能理解當下他的兩難和判斷,他決定賭一把,仍帶著傷苦練,說不定,仍然有機會…。
(照片由許績勝提供)
1996年8月的亞特蘭大奧運,當地天氣炎熱,許績勝認為天氣型態跟金門與台灣的溫熱相似,評估自己參賽應該能占優勢,仍然照常訓練。帶傷參賽的他,賽前該做的「情蒐」,包括路線勘察、天候狀況、天氣預報、參賽選手如何、起跑的溫度、以及跑到中段的溫度…等等,都一一了解,再做應對。「當天我跟同公司的隊長大家正喜,兩人一起並肩作戰。比賽時,天氣偏熱,中途有設置噴水系統;八月的氣溫在自己掌握中,越跑越熱,當時一百多個選手,很多人棄賽或掉速、未完賽,最後,我雖然沒有達到自己設定的最高標,但覺得這成績(2:23:04)還可以…。
亞特蘭大奧運馬拉松冠軍成績是2:12:36(註:南非選手Josia Thugwane),跟我評估的成績是相符的。」許績勝的成績2:23:04,名列第57名,而與他同屬佐川急便的大家正喜成績為2:22:13,第54名,他深深難忘佐川急便邀請他的雙親到亞特蘭大觀賽,更頒發50萬日幣獎金,如此這般對選手的照顧,令他至今感念。而他的這項奧運紀錄也是台灣選手參加奧運馬拉松至今最快的成績。
「能參加賽事是每個運動員的心願,有句話我現在說了可能大家會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能為國家爭榮譽,盡我所能地做當下我可以做的事」。每當聽到許老師一心想為國家爭榮耀的心,我都感動不已!
從競技生涯轉向教學之路
許績勝當時在佐川急便一個月有四十五萬日幣的待遇,然而因為膝傷,已無法再創造優異成績,他毅然決定放棄高薪回國,將在日本的所學,包括選手經驗,以及教練培訓選手的方式帶回台灣,幫助國內長跑。「從農家子弟到成為運動員,我盡我所能地吸收,在跑得很好的情況退下來,一定要貢獻一己之力回饋。我抱著不忘本的心情,這是從父親身上看到的,我父親雖然一字不識,也不會講國語,但身教非常好,他總是說:吃水果拜樹頭,要知恩圖報。我從我父親身上看到這個,我就做我應該做的事,貢獻自己的力量。」
許績勝認為,他能從原先排名倒數第二的選手,跑到2:14:35的成績,相信其他選手更不是問題,對於這所謂的「許績勝障礙」至今仍無人打破,他曾提出六點原因,第一就是家庭因素–家人的反對。「比如我十七年的競技生涯,家人反對了十六年;跑步不能當飯吃、跑步沒有未來嗎?大家不是說行行出狀元?長跑應該也有出路啊!為什麼還是不認同?因為家長大多還是認為唯有讀書高。」
(2017世大運,許績勝與獲得銅牌的女子半馬團體組代表隊合影_許績勝提供)
其他原因包括學校、國家、社會、教練與選手。國家是否有照顧選手的方案?而企業是否能如日本實業團一般,並不要求政府給予任何誘因而毫無條件的支持選手,認為這本來就是企業的責任?教育方面,對選手的指導是否到位?「至於選手自己,到底想不想要?如果你想要,就會有所成,如果你想要冠軍又想輕鬆練,天底下哪有那麼好的事情?如果有企業進來協助這一塊,選手無後顧之憂,就可以更專心練習」,許績勝說。「長跑運動是晚熟型的,我的全國紀錄是31歲創的,曹純玉現在才28歲,現在的世界紀錄–馬拉松之王Kipchoge已經近38歲;國內運動員大多是學生,出了學校進入社會就沒有環境,學校階段只是打基礎,接下來才要開花、結果,果實要甜美,需要很長的過程與時間,如果沒有後續,不要說是全國紀錄、亞洲紀錄或走上國際…。」
「金字塔最頂端就那麼一點點位置,凸台最高端也只有一個人,我常告訴自己:忍受孤獨、忍受寂寞。其實應該是要去享受,因為在上面只有你一人,沒有人跟你並肩,你應該驕傲。忍受會有極限,你應該要懂得享受它。記得以前台北馬關門時間是四小時,現在關門時間大幅放寬,素人參與踴躍。要走上頂尖,還是要能吃苦!你要喜歡上它,當你喜歡上了,就不會覺得苦或寂寞。」
(許績勝參賽奪冠英姿_網友提供)
許老師講得很誠懇,他也認為,不管參加奧運的標準如何改變,身為選手就應該盡其所能的發揮到淋漓盡致,「把自己該做的做好,接下來就是要有資源,許多選手為了創造優異成績必須到國外比賽,就要靠企業回饋,照顧選手,讓選手有更多創造好成績的機會。」
「魔鬼教練」的心願:看到我的紀錄被打破!
如今許績勝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競技運動學系任教,並擔任該校中長跑代表隊教練,「我站在田徑場上,每個選手都怕我」,許績勝笑著說,他這時講了了句日文,意思是「魔鬼教練」。「大家很怕我,場上訓練或比賽必須全神貫注才能有好成績,也必須專注才能避免受傷,所以我很嚴格。」
(許績勝在台體大指導學生的身影 許績勝提供)
他也笑著說,希望所有選手把課表百分之百吃完。擔任教職的日常,就是早上5:30晨操,接著忙於教課和校務直到傍晚5:30,晚上要審視學生練習成果,周六日常到跑團或公司行號分享經驗。他樂於分享,視為是回饋的一部份,不論對競技、中階或初階跑者,都樂於分享。最近在一位善心人士捐助經費做公益下,每周三晚上7點到8點半,許老師都在台灣體大田徑場,由八位選手一起協助,對有興趣長跑的競技或休閒、健康跑者,根據目標分別指導。
「長跑教我學會堅持,堅持這件事讓我在各領域都甘之如飴。長跑是我人生的縮影,從一開始的興奮參與,到中間的辛苦支撐,堅持到終點的喜悅與快樂,是你要去跑才會知道的;它是我的人生,當然啊,這是我的責任,我希望選手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我在指導時一直以這個為前提,鼓勵並協助他們,希望早日打破紀錄!這紀錄在世界上早已不是很好的紀錄,我之所以有這個紀錄是受到很多人的幫助和機運,現在國內的環境更好了,選手要更加油!我的目標就是我指導的學生破我的紀錄!」
**《肉腳的跑步人蔘》podcast節目歡迎點擊連結收聽,並訂閱、留下五星評論、分享喔~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