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豚25%死因 與人類海上活動有關

全台每年鯨豚擱淺逾一五○件,其中八成死亡。中華鯨豚協會統計,近半數腐爛嚴重無法判斷原因,逾四分之一死因與「人類海上活動」有關,對鯨豚生存有一定威脅,但在台灣發現被槍擊還是首次。
三天前,媽祖魚保育聯盟與荒野保護協會於彰濱工業區外海目擊到一小群白海豚往南游,調查船始終與白海豚群體保持一百公尺距離,但風電工程施工戒護船卻直接駛入白海豚游動範圍,干擾白海豚游動。事後保育團體嘗試與風電公司聯繫,但未獲回應,海保署已受理調查。
協會指出,台灣每年擱淺鯨豚死亡約占八成,約一二○到一三○隻,死亡鯨豚近五成個體都腐爛無法分析,其他四成才能做病理切片,調查擱淺原因。
季節交替是鯨豚擱淺高峰,台灣岸際常見露脊鼠海豚、瓶鼻海豚、印太瓶鼻海豚、弗氏海豚等。桃園、新北、基隆與宜蘭「ㄇ」字型海域至少有廿一種鯨豚、五種海龜的擱淺紀錄,近五年擱淺數量各占百分之卅四、四十六。
協會秘書長曾鉦琮說,擱淺鯨豚百分之廿到卅死亡是因漁業活動,自身疾病占百分之十五到廿,百分之五遭漁船撞擊,百分之二點五誤食海洋廢棄物;其他為被沙魚攻擊、颱風意外、親子分離等意外因素,或不明特殊原因。
鯨豚專家建議透過多項且長期的調查、監測、研究、分析與救傷等行動,找出鯨豚、海龜分布熱區並規畫保護範圍。
國立台灣海大海洋生物研究所陳義雄教授表示,海豚可游很遠,但「中二槍不死也半條命」,槍擊部位可能嚴重影響覓食功能,身形愈來愈瘦弱,抓不到魚吃也如同等死;海洋要進一步落實、重視保育類動物的觀念,才能營造友善環境。
海保署海洋生物保育組長羅進明說,未來海保署將持續透過「NARN海洋動物救援網」機制,加強與地方政府、海巡署、警政與檢調聯繫,檢討如何強化民眾通報與應變機制;目前獎勵民眾通報,「野生動物保育法」中明訂檢舉獎金制度,未來會思考如何更積極鼓勵民眾參與保育。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