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冬候鳥黑頸鷿鷈換繁殖羽 鰲鼓濕地倒影驚豔

嘉義縣東石鄉鰲鼓濕地森林園區是冬候鳥重要棲地,遠方嬌客候鳥報到,吸引鳥友遊客賞鳥,賞鳥季接近尾聲,生態觀察家暨攝影師蘇家弘觀察發現,以前布袋黑頸鷿鷈5隻,現在飛到鰲鼓濕地棲息,現在換繁殖羽,非常美麗,棲息湖面水中夢幻倒影之美。
蘇家弘日前在東石鄉鰲鼓濕地,以及布袋新塭,觀察拍攝自然生態,發現黑頸鷿鷈(ㄆㄧˋ ㄊㄧˊ)繁殖羽,越來越美麗,自由自在理毛,罕見的冬候鳥黑頸鷿鷈,鳥怕人,總是離的遠遠的,牠的繁殖羽具有獨特的赭石色羽毛,延伸到眼睛後面和耳蓋上。
據生態前輩、有「黑面琵鷺之父」王徵吉指稱,黑頸鷿鷈繁殖羽在台灣沒有見過,之前在黑龍江才拍到繁殖羽,很幸運能夠拍到逐漸轉化為繁殖羽的黑頸鷿鵜,將持續追蹤其羽毛的變化。
在台灣度冬的鷿鷈科鳥類,有黑頸鷿鷈、冠鷿鷈(鳳凰鷿鷈)、角鷿鷈與小鷿鷈,前3種在台灣比較少見,「至於過境鳥要停留台灣多久不知道,就要看、牠們的習性而定。」
這4種中以冠鷿鷈體型最大,黑頸鷿鷈體型比小鷿鷈稍大,而小鷿鷈已成常見的台灣留鳥,夏、冬季都可看到在台灣繁殖。黑頸鷿鷈眼睛紅色,頸部為黑褐色是其特徵,鳥喙為黑色略往上翹,翅短而窄,尾退化,腿位於身體後方具有瓣蹼,終年生活在水中。分布範圍在北美洲西部,歐亞大陸至蒙古西部、非洲、南美洲及中國東北。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