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老師追蹤3年「紅白相間漂亮大蝦」 果然發現台灣新物種

台南大學生物科技系副教授黃銘志花了3年時間追尋漁民口中「紅白相間漂亮的大蝦」,結果在基隆正濱漁港,發現漁民在東沙島海域捕獲的螯蝦,經過鑑定命名為「海神後海螯蝦」,正式成為台灣新紀錄物種的一員。
黃銘志表示,這種螯蝦最早是在1965年被學者於南中國海發現,屬於後海螫蝦(Metanephrops),學名 Metanephropsneptunus,其中種名neptunus為羅馬海神尼普頓之意。在澳洲則被稱為尼普頓龍蝦(Neptune lobster)。但過去一直認為是國外的物種,台灣沒有發現的記錄,因為漁民這次捕獲,才正式登錄台灣物種名錄(TaiBENT)成為台灣新紀錄種的一員,並由他命名為「海神後海螯蝦」,而台灣紀錄物種中,螯蝦大約只有7、8種。
其特色為紅色之頭胸甲及白色腹部,顏色相當鮮艷美麗,主要被發現在南中國海和澳洲西岸海域 300-600公尺深的海底,屬於一種深海蝦類。
黃銘志表示,過去就曾經在漁民的口中聽說過,被北部的漁民俗稱「金絲猴」,但因為一直沒有親眼見過無法確認,一直到基隆的漁民捕獲。
根據漁民的說法,造種海蝦產量稀少,平均一年捕獲量不到40隻,成為基隆當地單價最高的蝦類之一。
黃銘志興奮的表示,過去國際上雖然有發現的紀錄,但是都沒有抱卵的成熟個體,因此學者對於此蝦類成體大小有諸多揣測,此次很幸運採集到 10隻成熟個體,包含抱卵的雌蝦個體3隻,是稀少珍貴的標本,有助於了解此蝦類之生態。
黄銘志副教授表示,此次鑑定蝦種過程,感謝國際螯蝦學會事務局長日本籍川井唯史博士的協助,一起合作將此稀少種類之蝦類特徵,進行繪圖紀錄、拍照並撰寫成論文,共同發表在國際期刊甲殼類研究「Crustacean Research」上。此次採集10隻海神後海螫蝦非常難得,在鑑定工作完成後,已全數捐贈給臺灣博物館保存,期望提供國內外學術單位研究參考。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