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種蝸牛桃園現蹤 特生中心:對生態作物影響小

從事科學教學與研究,成立桃園華陞自然科學教育中心的華順發表示,10月初在虎頭山腳下發現外來物種「馬丁氏鱉甲蛞蝓」的蹤跡,擔心影響本土蝸牛與作物生長,已將其中一隻送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鑑定。
華順發說,生活在陸地上的貝類,統稱為陸生蝸牛,有部分陸生蝸牛經長時間演化,貝殼退化至完全消失不見,被稱之為「蛞蝓」。若僅退化成一小片如指甲狀的殼板,造成身體無法完全縮入,甚至是部分身體被殼包住,則為「半蛞蝓」。
日前華順發在桃園虎頭山偶然發現一隻與一般蝸牛不同,是肉包住殼的生物,他認為似乎是外來種「馬丁氏鱉甲蛞蝓」,該物種在國外危害大量農作物,他擔心若在台灣散布開來會影響生態,已將一隻樣本送往特生中心確認品種。
華順發指出,馬丁氏鱉甲蛞蝓在1893年首次在柬埔寨被發現,後來鄰近的中國、日本、菲律賓等地陸續出現,在2017年入侵夏威夷時引起恐慌,曾有大片木瓜、山葵作物遭破壞的案例,雖然入侵國內不一定會危害相同物種,但需審慎處理。
對此,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博士蔡奇立回應,能確定該隻鍋牛為「巨盾蛞蝓」,屬於外來種。由於寄送過程有擠壓到殼,目前無法進行抽剪一塊肉做DNA鑑定,待養殖一段時間才能再進行檢驗。
蔡奇立表示,台灣目前的蝸牛種類約有300多種,其中7成為台灣特有種,不過外來種的棲息地與特有種不重疊,不會有相斥的狀況。他解釋,外來種多經由貨運的園藝花木入境,常出現在人類生活圈中,而台灣特有種則多半生活在山區,一般民眾較少見。
至於防治方法,蔡奇立指出,外來種蝸牛多半伴隨園藝花木入境台灣,而園藝花木都會噴灑農藥,基本上都能壓制住,不會造成太大的問題。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