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test
0:00 /
0:00
宜蘭曬魚塭 吸引4隻大濱鷸來用餐

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今年推動「友善水鳥計畫」,延長曬魚塭30天,方便候鳥覓食,成功讓養殖池化身大飯廳,國際瀕危候鳥不餓死。啟動合作後,就迎來4隻與黑面琵鷺同列瀕危等級的大濱鷸現身。
羅東林區管理處與宜蘭縣生態農業發展協會合作,在宜蘭縣五結鄉季新、錦眾的養殖魚塭嘗試推動「友善水鳥計畫」,鼓勵合作養殖戶在養殖空檔,延長曬池30天,維持泥灘地面積,拯救近年快速減少的東亞澳洲遷徙線上的候鳥。
經調查與深入訪談,有林清池、張長鴻、林勇丞、林耀清等4位養殖戶願意合作,面積總計2.6公頃。
這項計畫鼓勵養殖戶排乾魚塭,控制水位,在不影響下期養殖時序前提下,延長魚塭維持泥灘地的時間,養殖戶也可獲得維持泥灘地水位的「生態薪水」,每公頃補助3萬元,讓做保育不再只是「做善事」,也是一項能獲得相對報償的工作。
「這時間我魚塭沒在養,而且曬池愈多天,對養蝦來說也愈好。」今年度參加計畫的養殖戶林耀清表示樂意參與。
宜蘭賞鳥人士林哲安長年觀察發現,位於蘭陽溪出海口南側的季新、錦眾村一帶,每年3月底至5月初候鳥春過境期間,常可見大量過境的鷸、鴴科鳥類在排乾水的魚塭覓食,「友善水鳥計畫」成功,鳥兒受助有食源,也吸引遊客賞鳥。
羅東林區管理處表示,計畫會持續,期望能在五結鄉的季新、錦眾白蝦養殖區,配合白蝦養殖的周期空檔,於春季期間放乾魚塭30日,除可有效曬池殺菌,更可提供春季過境候鳥的棲息與覓食。
延伸閱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