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科館開春傳喜訊 台灣縱紋鱲突破節令產卵孵化小魚了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特展廳正在展出「台灣濕地魚類生態特展」,其中台灣縱紋鱲原屬夏季才會繁殖的物種,因策展布置與棲息地環境建置得宜,突破原繁殖季,近期魚媽媽產卵,孵化出許多小魚,成為海科館開春以來濕地特展第一缸喜訊。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副館長同時也是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陳義雄表示,台灣縱紋鱲為台灣特有種,分佈在臺灣西部及屏東以北之各河川中、上、游及支流。北部地區則來自於陽明山的老梅溪,在陽明山溪流水系屬於族群豐富的物種,這物種的魚一般體長為10到18公分,最大可達20公分。
雄性魚吻部有極明顯而尖銳的「追星」,猶如魚唇上長了一整排亮白的青春痘,其身型較雌魚小,而雌魚的體型常因抱卵而顯得肥胖。
「台灣縱紋鱲」交配與繁殖期通常為高水溫與常日照的夏季,而屬止水的低溫對物種而言易因水霉而生病,往往不利生長與繁殖。這次海科館的特展,以室內環境藉由燈光和水溫與水流控制,模擬溫度與日照繁殖期之條件,得以促成自然繁殖。
這種魚可以吃嗎?陳義雄說,「可吃,但水水的不好吃,原生特有淡水魚,應以保育為主,而不是去捕捉來吃」。
台灣縱紋鱲產卵後會再找對象繼續產卵,反觀底棲類的物種如鰕虎,在繁殖期產卵後就不會再進行多次的交配受精,雌性鰕虎產卵以倒掛方式把卵藏起來,續由雄性鰕虎克盡爸爸之責負責守護卵寶寶,而鰕虎媽媽則悠游覓食猶如做月子。
不同魚類的物種有不同的生態和生活習性,濕地的魚類雖小也不如海水魚色彩與身型多樣,但它們是海洋生物鏈結重要的資源和營養來源,細細了解與觀察更可感受台灣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和有趣的一面。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