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北市精舍命案疑雲!作家王薀疑是藏鏡人遭羈押 藝人李威二度作證請回

淡出演藝圈近10年…李威驚傳捲精舍殺人案遭約談!堂弟李易回應了

說溜嘴?劉鏡清洩「輝達亞洲總部設台北」 國發會緊急回應

陳穎Ying C./當社群成主流 「專業食物攝影」還有未來?

當手機螢幕成為絕大多數食物相關影像的載體時,「專業」該如何定義?圖/Ying C. 陳穎提供
當手機螢幕成為絕大多數食物相關影像的載體時,「專業」該如何定義?圖/Ying C. 陳穎提供

熟悉社群媒體的讀者們都知道,自從Instagram崛起,「食物攝影」便產生了全新意涵,而Instagram上的食物攝影,更定義了新的美學風格。濾鏡與修圖功能愈加普及,人人都能拍出時尚大片,專業與業餘間的界線逐漸消解。而比起專業媒體與出版,Instagram還能立即傳播,標註、轉發、討論,甚至消費都在須臾之間。在消費者自發拍攝與發佈照片、主廚或餐廳轉發毫不費力,也不需付權利金的情況下,比起聘請專業攝影師,餐飲業者、主廚甚至可能更加偏好Instagram與其他社群平台帶來的宣傳效果。然而,這樣的演變是正面的嗎?

法國餐飲專業媒體Bouillantes前陣子發文討論了這個現象,認為其中恐怕沒有任何贏家。主廚們不再與攝影師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可能因此喪失其作品藝術性表達與彰顯個性的機會,而輸得最多的,便是食物攝影師與食物攝影的未來。文中提到許多攝影師初出茅廬時,會藉著提供免費或低廉的服務換取累積經歷與作品,夢想在與多位知名主廚合作後,能逐步提高收費標準。但此模式在現下宛如創造自噬循環,因為如今食物攝影師們面對的,是源源不絕的免費競爭,而餐飲業早已習慣免費獲取服務。更糟糕的是,由於專業與業餘間有大片灰色地帶,而轉發、分享、再創作是社群媒體常態,不加註來源極為常見,有時也難以定義創作權擁有者,再次稀釋專業價值。

由於親身經歷這個歷程,我對此議題特別有感。過去曾有巴黎知名主廚邀我拍攝其作品,但只以餐點作為回報,事後在社群媒體上分享時,也從不標註來源。後來我與同為Instagrammers的好友們(包括專業攝影師)討論,才發現大家都有類似經歷。不過,比起Instagram或社群媒體,如今食物攝影師的挑戰可能甚至不是真實拍攝者,而是能夠依設定產出、且能無限編輯與修改的人工智慧。人工智慧生成影像當然有真實與道德性爭議,但傳統攝影的生存空間繼續限縮或許難以避免。對食物攝影師來說,未來究竟該朝向何方?

回顧攝影發展歷史,或許可以得到一些啟發。從19世紀攝影技術發明,到曝光技術與相機、鏡頭的發展,一直到相機小型化、再到數位攝影成為主流,類似反思皆曾出現過。如攝影技術興起,的確取代了寫實畫,但「繪畫」作為藝術創作的類別卻從未消失。抽象與藝術性取代了單純紀錄與再現現實,反而使創作更為自由與個人化,也催生了新藝術形式發展。當然,紀錄與展示本就是食物攝影的目的之一,不能完全與之類比,但擁有獨特視角的個人風格與藝術性,卻的確可能是脫穎而出的關鍵。社群媒體餵養了視覺內容的即時滿足感,讓耗時的傳統拍攝與出版顯得老態龍鍾,但它也同時形塑了消費者對美感及故事性的要求。而當當代食譜書同樣也部分脫離了「學做菜」的實用功能,成為可供收藏與展示的藝術品時,能深入挖掘餐點與人物、風土甚至文化的食物攝影,便是能和大眾化影像區別之處。

不過,如同網際網路與社群媒體重塑了閱讀習慣,「書」雖未消失,成本卻逐漸高昂;資訊與知識取得變得碎片化,靜心閱讀與思考也變得奢侈。攝影與欣賞攝影作品亦同,影像不會停止產出,但技術專業門檻降低,卻可能讓產業朝向普及與精品化兩個分野。Bouillantes近期也報導了底片攝影似乎有捲土重來的跡象,開始有食物攝影師結合底片與數位攝影拍攝食譜書,也有人將此視為與(拿著iPhone的)Instagrammers區別的象徵。Bouillantes認為,底片攝影不可能與數位攝影的效率與低成本匹敵,卻能在技術與美感上創造關鍵差異化。

不過除此之外,我認為不能忽視的,或許是「溝通能力」。攝影本身就是一種溝通,但如今不再只是單向。社群媒體讓眾聲喧嘩,也讓創作者能即時獲得反饋。如何善用當代溝通工具,建立並強化個人品牌,在自認提供差異化服務的同時,也能說服主廚、品牌與消費者、讀者,讓他們認同自己的產出與主廚端出的餐點相同,皆是「作品」而非僅是「商品」,進而獲得合理報酬,也同樣該被食物攝影師們視為生存技能。

Instagram 數位攝影 社群媒體

延伸閱讀

攝影師不藏私分享 iPhone 16系列獨有「這功能」隨手拍偽出國大片

海委會攝影比賽 「蘭嶼東清灣晨曦之美」獲首獎10萬

高雄2攝影師坐後車廂露4條腿 網酸專業收罰、警揭罰額

美麗基隆比賽今頒獎 金獎作品「愛之船」正濱漁港取景

相關新聞

李清志/風之旅人──藝術家新宮晉的風動藝術作品

富邦美術館最近展出日本藝術家新宮晉(Susumu Shingu)的作品,我認為是富邦美術館開幕以來,最讓人耳目一新的展覽...

塗翔文/爸爸:唱一首這是愛

回溯到上個世紀末,香港曾短暫流行過一種次類型叫「奇案片」,根據駭人聽聞的犯罪案件改編,有的還變奏成情色三級片,其中最有名...

雀雀/非典型英雄片「家族計畫」 裴斗娜詮釋女版X教授

韓國電影工業技術奮進期起始於他們在21世紀初開始仿效與複製好萊塢商業類型;文本養分則是汲取自世界影展包括台灣新電影。

馬欣/揭開川普身上的國王新衣 狂人法則

在川普即將在1月就職的當下,有部關於川普早期商場生涯的電影即將在10日上映。可想見一定踩到川普的痛腳。但撇開政治不談,此...

潘光中/預算加倍、關卡翻新 「魷魚遊戲2」再次嘲諷弱肉強食的韓國社會

還記得3年前「魷魚遊戲」第一季上線炒熱一波話題,有討論一部虛構的逃殺題材如何能成為全球爆款的,有解析每個關卡遊戲代表著什...

陳穎/管太多還是數位排毒?從用餐文化意義思考餐廳手機禁令

手機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中難以分離的一部分,但並非在每個場合都能暢行無阻。目前在有公眾安全顧慮、需專注體驗,以及容易影響他...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