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輝達黃仁勳抵台!搭這家民航入境桃園 私人專機去向曝光

拱天宮擲筊進香日程 「粉紅超跑」5月2日出發

台股上漲309點收22797點 台積電收1090元、上漲15元

姚謙/凝視觀音山

洪瑞麟的作品透過朦朧的色調與近景的淡水禮拜堂屋頂去對望遠方的觀音山。圖/姚謙提供
洪瑞麟的作品透過朦朧的色調與近景的淡水禮拜堂屋頂去對望遠方的觀音山。圖/姚謙提供

因為一個意外的緣故,我在淡水住了兩日,所住的房間落地窗正對觀音山,因此得以細細觀賞常被遺忘的台北象徵。三十多年來居住台北,我與這座山並不陌生,卻也談不上親密;年輕時有過幾次周末去淡水吃吃喝喝,或許會隨意地在觀音山前拍張照,卻從未真正如此的凝視它。這次不一樣,我日夜對著它,猶如身處一場無聲的對話;那抹熟悉卻飄忽的山影,瞬間變得鮮活起來。它從不只是一座山,而是台北人情感裡一種抒情的寄託,是台北人家鄉記憶中的朦朧象徵。而連續兩日的凝視,細看觀音山被淡水河環繞,望著淡水出海口,隨著臨海多變天氣與海風沿河吹拂下,景色是「百變」的,清晨雲霧裊裊飄渺,正午陽光透亮直面,傍晚則隨夕照變幻成多彩。

這二天終於讓我理解了台灣二十世紀藝術家們筆下的觀音山為何各自不同風情,相同的山景實則反射著不同人的情感。我的收藏中也珍藏著兩幅觀音山的畫作,一幅是陳德旺先生近抽象的描述,另一幅則是洪瑞麟先生的作品,則透過朦朧的色調與近景的淡水禮拜堂屋頂去對望遠方的觀音山。洪先生筆下的觀音山,不只是單純的山色,而是投射了台北人對淡水的整體印象,或許更蘊含了台灣人對家鄉的一種共同記憶,覺得它們正描摹著某種難以言喻的情感——台北人對這片山水的歸屬感、對生活的安然,以及對未來的默然期待。我特別喜歡的收藏品。

人與土地之間的記憶總是互相映照。觀音山這樣的風景,對於台灣藝術家來說,其實不僅是眼前景致的紀錄,更是心境的投射。這片山水記錄著歷史,也蘊藏著台灣社會內在的不安與靜默的期盼;隨著時光流轉,台北人對觀音山的凝視一如既往,卻也因著不同世代的際遇而多了些不同的詮釋。最近聽羅大佑以觀音山為名寫的歌曲,似乎正唱出這種微妙的心情:在現代的台北,觀音山成為了情感上的避風港,它像是穩定的依靠,又隱隱呼應著我們心底對於動盪世界的沉默對抗。當我們望著這座山,想像著平靜的生活,彷彿在這份無言的對望中尋求心靈的慰藉。觀音山時而艷陽高照、時而雲霧繚繞,彷彿在提醒我們:人與土地的羈絆,或許來自於我們內心對穩定的渴望與不安的隱忍。

這樣的思緒隨著落日散去,觀音山的輪廓在暮色中變得模糊而悠遠,似乎在輕聲回應我的凝視。每一位觀看者,皆在它的面前找到自己所需的那份力量,或安慰、或感傷。觀音山的美不在於其固態不變,而在於它的包容,它隨著每個人不同的心情與故事而變化著面貌。這座山的存在,像是一面倒映著我們自我意識的鏡子。兩日的凝視,不僅使我體會到藝術家筆下的觀音山為何各異,也讓我明白在這變幻之間,我們其實都在無聲無息地書寫著屬於自己的心靈故事。

淡水河 觀音

延伸閱讀

淡水小鎮變大城 人口破20萬12/1慶典登場

衛武營「台灣舞蹈平台」登場 歐美亞舞蹈藝術家齊聚

台64觀音山隧道竄煙霧!原來是「樹薯粉」貨車翻覆惹虛驚

台64觀音山隧道通風管遭大貨車撞斷 車流大排長龍回堵3公里

相關新聞

李清志/風之旅人──藝術家新宮晉的風動藝術作品

富邦美術館最近展出日本藝術家新宮晉(Susumu Shingu)的作品,我認為是富邦美術館開幕以來,最讓人耳目一新的展覽...

塗翔文/爸爸:唱一首這是愛

回溯到上個世紀末,香港曾短暫流行過一種次類型叫「奇案片」,根據駭人聽聞的犯罪案件改編,有的還變奏成情色三級片,其中最有名...

雀雀/非典型英雄片「家族計畫」 裴斗娜詮釋女版X教授

韓國電影工業技術奮進期起始於他們在21世紀初開始仿效與複製好萊塢商業類型;文本養分則是汲取自世界影展包括台灣新電影。

馬欣/揭開川普身上的國王新衣 狂人法則

在川普即將在1月就職的當下,有部關於川普早期商場生涯的電影即將在10日上映。可想見一定踩到川普的痛腳。但撇開政治不談,此...

潘光中/預算加倍、關卡翻新 「魷魚遊戲2」再次嘲諷弱肉強食的韓國社會

還記得3年前「魷魚遊戲」第一季上線炒熱一波話題,有討論一部虛構的逃殺題材如何能成為全球爆款的,有解析每個關卡遊戲代表著什...

陳穎/管太多還是數位排毒?從用餐文化意義思考餐廳手機禁令

手機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中難以分離的一部分,但並非在每個場合都能暢行無阻。目前在有公眾安全顧慮、需專注體驗,以及容易影響他...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