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雀/重口味破格台劇模仿犯 樹立台灣影集新標竿

要影視化日本作家宮部美幸小說「模仿犯」的難度極高,該書從女子連續被殺害的故事開始說起,一路講到相關人士命案突發的失控現象,複雜敘事線交錯成為一幅難以一眼覽盡的現代大和浮世繪。台劇若是照本拍,定與日本辦案文化有所違和、崩壞機率大;若悖離原著則將招惹書迷排山倒海的亂改罵名,實則台灣影視創作者誰敢觸碰這個知名IP,都是踩在鋼索上玩火。
值得驕傲的是,它最終還是被拍成了一部優秀的台灣影集。以台灣九〇年代為背景的「模仿犯」,整體形貌看來已將原作完全解構重組,文本被徹底反芻後「台灣化」,卻神奇地仍保留了大小事件的相關性與連結力,就連角色個性或是身世方面尚且都能從原著中找到對位之處,甚至在有限的人物介紹篇幅中將要角群形塑地越發立體、扎實與類型化,讓觀眾更好嚼入口。精彩的還有攝影、美術、造型、音樂、剪輯與議題聚焦力等各環節皆達到卓絕執行,令人驚豔之處簡直族繁不及備載。
誰會料想到,11年前曾以電影「逆光飛翔」代表台灣競逐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並獲得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的張榮吉導演如此傑出?他在 2019年拍出極具水準的台灣HBL 電影主題「下半場」自證其駕馭類型電影的能耐與美學水準在線,而今「模仿犯」更是破格打印出懸疑查案片的強烈台式風格,整體的高分和完整度即便是放在全亞洲刑偵劇種群中依然名列前茅。原來會說故事的台灣影視人才不是沒有,而是以前沒有「模仿犯」這麼棒的機會可供施展身手。
尤其是角色之間在隔空對峙與情感拉扯的對戲安靜瞬間都特別有張力,與此同時,原著中人物群各自細膩的心境與思路脈絡悉數都被還魂回到他們的表裡血肉,是張亨如導演在這齣台劇所施展的神奇魔法:陳博正與李亦捷的生死對戲祖孫情、以及來自原著的阿公馬義男與男主角之間的情誼處理得溫暖動人不說,吳慷仁與柯佳嬿、柯佳嬿與夏騰宏的姊弟情都是看點與淚點。
金鐘影帝姚淳耀近年已成詮釋極端角色的專業戶,他所飾演的野心勃勃主播,一邊顛覆了自己「鏡子森林」的記者角色、一邊也延伸了「我們與惡的距離」探討新聞人與殺人犯之間愛恨糾葛畸形共生關係。回望九〇年代末的「模仿犯」,才驚覺當代社會網路亂象與媒體生態的巨變起點或恐都能回溯到20世紀末,一切的扭曲都是有跡可循。這齣重口味破格台劇就這樣輕巧地將議題扣回到原著,彼此頭尾相接、聲氣相通,達成了一次美好的台日跨海文化共融。說到底,最後的勝利都是屬於觀眾的。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