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若愚/從劉文正烏龍死訊 看台綜輸給大陸、香港何止一條街?

劉文正烏龍死訊,攪亂娛樂圈2天新聞,新聞台熱播劉文正歌曲與他的電影畫面,這就是台灣影視界對不論是一代巨星或資深藝人的呈現與表達方式,年輕一代幾乎不認識,只有老中輩緬懷,這是一個流行文化薪火傳遞倒退的現象,這個狀況大陸與香港都做得比我們強,台灣幾乎汗顏。
劉文正做為3屆金鐘獎最佳男歌手,我從來沒在金曲獎上看過有人唱他的歌,老藝人大明星的凋零,在我們象徵最高殿堂的三金典禮中,只淪為「豐富逝去星光」畫面的一員,生前不表彰,死後才哀悼,有何意義?
大陸「披荊斬荊的哥哥」第一季港星張智霖、陳小春等用新編曲加Rap唱「往事只能回味」,台下觀眾聽得如痴如醉,這才是流行文化傳延的正道,湖南衛視「聲生不息」第一季以林子祥、葉蒨文為首帶觀眾認識香港流行音樂演進,第二季要做寶島篇。
當奧斯卡典禮上,女神卡卡把啟蒙她的麗莎明妮莉用輪椅推上舞台合頒大獎時,年輕的美國觀眾可能會去搜蒐麗莎明妮莉在70年代表的意義,反觀台灣當紅的偶像歌手,做為觀眾我從來不知道誰啟發過她? 是蘇芮、鳳飛飛、鄧麗君、還是歐陽菲菲?
今年年假期間我大量看了大陸與香港大型綜藝節目,包括大陸的央視春晚與各大衛視跨年晚會,香港TVB台慶與頒獎,發覺有兩大特色,一是AI人工智能與VR虛擬實境大量被引用,另一個是讓年輕觀眾認識或再睹資深藝人丰采,前者高科技震撼、後者藝界倫理動容,再回看台灣的大型綜藝或跨年晚會,科技與內容都貧乏,套句俗話「輸了何止一條街」。
央視近幾年大量用VR手法把清明上河圖、王羲之書法這類古文物融合於歌舞節目;央視春晚黃綺珊與希林娜依·高合唱的「是媽媽是女兒」,舞台上兩層樓布景,下層是母親的生活日常,上層是女兒搭坐的高鐵,母女各自唱出第一次做母親做女兒的心聲,後段舞台上升讓兩層合一母女相擁,美術設計已經是舞台表演單歌的超完美境界。
一般都說香港TVB已被Viu電視取代,但看看TVB每年一度的萬千星輝賀台慶在電視台攝影棚做LIVE現場直播的規模,或頒獎典禮中,8、90代紅極一時港劇生旦以及毅立不搖綠葉當頒獎人,帶給新生代視帝視后的傳承榮耀。東方衛視春晚歡慶上海電影演員劇團70周年,播放老影人當年風華正茂男帥女美的電影片段,然後這群如今的老爺爺奶奶們依舊神采奕奕坐在攝棚現場,和年輕一代明星同歡並接受致敬,優質的影視文化都是從這些點滴中累積的。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