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浩軒/你青春裡的「 天橋上的魔術師 」來過了嗎?

開播那一天,我快速洗完澡,頭髮都還沒吹,T-shirt邊跑邊穿衝下樓,抓起遙控器,轉到公視,趕上第一秒開演時刻。我想應該有好幾年沒有這麼期待過一部戲,像小時候追「浴火鳳凰」,每天等在電視前面看「潘迎紫」要跟我說什麼。
去年「天橋上的魔術師」戲劇開拍,在汐止搭起片場,重現1980年代「中華商場」當時的榮景,美術組花了超過半年、一磚一瓦,幾乎還原100%的「中華商場」。我有幸透過製作公司邀約,實地參訪了片場,親眼看見當時「中華商場」的樣貌。
我不是台北人,對於「中華商場」的印象極為薄弱,但是透過場景還原,穿梭在片場中,彷彿也真的置身於1980年代的台北,火車站旁的一攤攤商家、藍白的帆布半遮住攤家面貌,汐止片場的風沙,大概就像是當時商場旁的風沙一樣大。轉個身,走上樓,小說裡「九十九樓」的廁所就在眼前,再往上走,便是「天橋上的魔術師」的小屋子了。
本來要規畫一場大型體驗型策展在片場中,讓觀眾可以隨意穿梭片場,與原作「吳明益」世界中的人事物交流,無奈一場疫情打亂節奏,片場在防疫政策下,必須限時拆除,於是策展計畫也就不了了之。
開演時刻。我放下手機,坐在電視前,盯著劇情裡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店鋪空間。看得入戲,搞不清是一年前的場勘印象太深、還是對於小說太過著迷,我又再次進入了「吳明益」的天橋……。
「天橋上的魔術師」是一個完整的計畫,從片場拍攝開始的宣傳、導演與演員曝光、小說文本、小說漫畫出版、VR體驗、Netflix上檔時間搭配……一連串的策畫,劇未上,樓梯就響個不停。
想策畫一個有影響力的IP,不能只是憑空捏造一個卡通角色,或者人物故事而已,其中有件非常關鍵的因素:個人情感。
比如藝術家「蔡國強」在紀錄片「天梯」裡的作品,他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福建泉州惠嶼島,燃起「天梯」,在微亮的清晨於天空中向上蔓延,一種地與天的牽繫,與家人關係的思念。
我也常在分享會上,以一句話作為最後結尾:「用自己的生命,說一個故事,策一個展。」當科技愈快、世界愈平,唯有一件事情無法被超越,那就是你自己的生命故事。
「原來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劇裡有段這樣的對話。從吳明益到蔡國強,每個創作者都能在自己的作品裡投射出自我,不管是交代自己的人生,或者彌補某種關係;若之於吳明益是中華商場的天橋、之於蔡國強老師是泉州惠嶼島的天梯,那麼在我的青春記憶,也許就是彰化八卦山的、台中科博館……場景會拆除、記憶會消散、人會離開,生命故事的刻痕卻不曾淡去、只會累積,那是深深影響每一位創作者與創作存在,最重要的養分。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