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獨/台灣學術圈也受害!聯手勒索軟體NOVA 陸國家級駭客入侵這大學

台中市府贏了!環境部直接撤銷中火1800萬罰鍰 法院認定違法

葉匡時/民無信不立

孔子在《論語.顏淵》提到治國為政有三要素:「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用現代人說法,「足食」就是經濟要好,「足兵」是國防夠強,而「民信之」是民眾要信任政府。如果進一步替這三項要素排列優先次序,孔子認為最重要的是「民信之」,其次是「足食」,最後才是「足兵」。

孔子在兩千多年前提出此一為政之道,但它仍然適用於現代國家的治理;然而,當今執政黨的治國之道,似乎把三者的優先次序給顛倒了,執政團隊花最多精力時間在國安認知作戰,其次是民生經濟,而不大在乎「民信之」。

要人民信任政府,關鍵當然在於政府能否開誠布公、言而有信。如果政府隱晦不透明或企圖操弄媒體,對人民進行認知大作戰,在這個網路媒體氾濫的時代往往會適得其反。以最近與美國的關稅和貿易談判為例,主流媒體大幅報導我們陸續派了不少高官赴美,也帶了很多台灣企業去美國,但他們究竟見到誰、談了什麼、進度為何?卻是諱莫若深。此外,台幣急升究竟有無美方壓力,也一直沒有合理的說法。大家覺得政府只願意讓民眾聽到正面消息,卻不願揭露完整的真相,網路上因而出現許多猜測和流言,導致人民普遍不信任政府。

遠見雜誌在「二○二四年台灣社會信任調查」中發現,台灣民眾最不信任的五種職業分別是:新聞記者、立委、法官、縣市議員及中央部會首長。除了新聞記者外,其他四種職業竟然都是政府的重要職務。而新聞記者雖不是政府官員,卻負有傳遞和釐清公共資訊之責,是建立社會信任的重要橋梁,很諷刺地卻成為民眾最不信任的群體。

更嚴重的是,司法體系是維護民主法制最重要的一環,台灣民眾對司法的信任度卻長期徘徊在二至三成之間,遠低於其他民主國家。再者,根據最近美麗島電子報、TVBS等民調顯示,賴總統就任總統滿一年之際,民眾對其不信任的比率已高於信任,在在顯示民眾極不信任政府。

我相信絕大部分的台灣人都同意,面對中共日益強大的威脅,政府確實要加強國防與全民防衛韌性。然而,強韌國安的基礎不僅要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更仰賴人民的團結與信任。我們總是在喊台積電或半導體產業是護國神山,卻沒聽到誰在說「國軍是護國神山」,這在某個意義上說明了國防實力不足恃,而須靠半導體來保護台灣。而台積電得以成功,正是建立在客戶對台積電的「信任」基礎上。

剛去世的哈佛大學國際關係巨擘約瑟夫.奈伊創造了「軟實力」與「巧實力」的觀念,強調國家不能只靠國防軍備,還要有其他文化、價值等實力;他認為在資訊氾濫的時代,信譽是最稀缺的資源,而文化和價值等軟實力可以有效地增強國家的信譽。奈伊的看法原本是針對國際關係而論,但完全適用在國內政治上。執政者最珍貴的資產是信譽而不是權力;如果執政者只在乎權力卻不重視信譽,終將失去人民信任、進而失去權力,甚至可能帶給國家滅頂式的巨大災難。

現今台灣民主政治的嚴酷挑戰不只來自對岸的威脅,更來自於人民對政府的不信任。要重建信任之道,執政黨必須有謙卑的心與包容的量,願意開誠布公、分享權力、真心實踐賴總統自己說的:「政黨可以競爭,國家不能犧牲。」然而知易行難,掌握政治權力者何時才願意放下成見和對立,將「民信之」放在黨派利益之上呢?

(作者為陽明山未來學社理事長)

延伸閱讀

朱立倫要求國安簡報賴清德與會 總統府:規畫完將說明

雲林一般性補助遭砍37.6億 張嘉郡:不該犧牲人民福祉

台積電再創全台第一!廠區復育瀕危動物巴氏銀鮈

大刪地方補助款 國民黨團批賴政府違法亂紀、虐待人民

相關新聞

廖達琪/畫錯重點的廢監院修憲倡議

最近因為數名監察委員不當使用公務車,及監察院長陳菊因病請假近半年,是否應請辭?種種爭議浮上檯面,廢監院的倡議乃甚囂塵上,...

馬凱/教育崩壞至極 人才何尋?

台海風雲日烈,兩岸之爭,台灣已自俯視對岸的地位,進入與對岸互爭誰長的新形勢。在軍事力量上,不僅我們,連美國也早已失去絕對...

林中斌/中共廿大後習政翻轉

二○二二年十月的中共廿大決定中止清零,放寬控制。次月,疫情死亡飆升。習近平意欲暫緩放寬。新任總理—前上海市委書記「清零酷...

陳力俊/那些年 他們在柏林

在民國十二年至十四年之間,不期而然的,有一批留學生集中在柏林,他們求學的特色是先博而精。除了有很強的求知慾而外,還有想在...

陳亮恭/那抹午後清涼

盛夏時節的酷熱氣溫讓人煩躁,牆上浮動的光影也顯得慵懶。這時,冷氣悄然啟動,清涼的氣流緩緩散開,彷彿深山溪谷午後的那片陰涼...

葉匡時/台鐵高鐵人事案反映的問題

最近有個拍案叫奇的人事異動。高鐵董事長鄭光遠接任高鐵董事長才四個月後,改任台鐵董事長,與鐵路或交通運輸毫無淵源的史哲接任...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