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元豪/賴就任一年 司法形象伊於胡底

賴總統就任周年,除了民進黨自己做的民調以外,似乎都不太好看。但賴總統性格堅毅,頗有王安石「拗相公」之風,或許不是很在意人家怎麼看他。反正總統有四年任期,又不像其他民選人員容易「大罷免」,就繼續堅持做自己。最終是賴總統以及民進黨承擔政治責任就是了。

然而,民調中顯示「司法」公正與民眾信賴度愈來愈低,卻是每個在乎法治精神的國民、司法人員,以及法律專業人士須萬分警醒的。在TVBS的民調中,「司法改革」的不滿意度竟達五十八%,而滿意度僅有卅%,與「兩岸關係」同列民眾最不滿意的項目。賴總統可能本來就不期待兩岸關係有什麼好發展,因此無須在意;那賴總統主政下的「司法改革」為什麼會讓民眾這麼不滿呢?

又如新國會智庫的民調,也評比民眾對歷任民選總統的「司法最公正」,結果賴清德僅得七點九%,只勝被判刑的陳水扁。人民為何會覺得賴清德任內的司法不公正呢?

雖說司法獨立,不受政治干涉;司法人員也不需像政治人物一樣,於每個案件念茲在茲民眾觀感。可是司法剛好是最需要社會「信任」的政府部門,司法正當性來自公正、中立,更包括「外觀上」讓人民「感覺到」它的公正與中立。換句話說,司法公正的「形象」不亞於實質。

法律人往往認為,司法非常專業繁瑣,所以大眾不懂易誤解。尤其傳統儒家、法家文化薰陶下的台灣,也欠缺崇敬司法的傳統信念。因此,司法無論怎麼做,都只會被民眾誤解。這種無可奈何的社會偏見,或許是事實。可這更表示司法人員及司法部門的領導人,必須要有一定程度的「司法政治智慧」,盡可能祛除(本來就有點偏見的)社會疑竇。特別在涉及政治的案件中,更要如履薄冰,全力避免瓜田李下。

可悲的是,一年來,司法政治化的外觀、形象,卻愈來愈嚴重。檢警調偵辦柯文哲案、「大罷免」有關的偽造文書案,及其他涉及政治人物的案件,的確應該「證據到哪就辦到哪」。然而,這些敏感案件只要稍有瑕疵,或讓人覺得雙標,就必會引起輿論批評,進而讓原本就不太信任司法公正的民眾更加疑懼。早期的檢警單位,對於此類高度敏感案件,反而更加低調,也盡量避開尖峰、敏感時間。在「大罷免」如火如荼之際,許多在「錯誤」或「偽造文書」之間的爭議,是否需立即大張旗鼓搜索逮捕聲押?此外,太多案件的細節證據,特定媒體發布消息竟比司法單位更快。諸如此類事項,配合民進黨全體那種對在野黨恨不得除之後快的態度,怎能讓民眾不起疑心?

再加上民進黨政府由於跟藍白槓上,幾乎立院通過的每個「行政院不喜」之法案,他們都扣上「毀憲亂政」的帽子,並聲請憲法法庭裁判。在憲法上,行政的功能就是「執行法律」,柯建銘等人卻幾乎把行政變成「對抗法律」。

更糟的是,他們把「政治對抗」與「政策異見」都說成「違憲」,然後拉大法官助拳。在這種突兀怪異的作法下,無論憲法法庭如何判決,民眾或都會有一種「憲法法庭是民進黨開的」的印象。

政治是一時的,司法公正的憲政制度卻是長遠的。偏偏總統以下的政治人物不在乎司法形象,而司法行政首長與大法官們的敏感度也不夠,糟蹋的就是司法形象。台灣民主化以來,漸漸累積的司法公信與法治精神,還有再起的一天嗎?

(作者為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陳水扁 賴清德 民進黨 民調 柯文哲 大罷免 司法改革 偽造文書

延伸閱讀

賴清德就職周年「向美述職」 洪秀柱籲堅守憲法一中原則

基隆絕沛23日送件 國民黨、民進黨互批對方政治寄生

520就職周年...賴清德年聲量破1200萬 學者:藍綠政黨對決衝高討論度

賴總統宣布成立主權基金 黃珊珊酸令人欣慰歡迎繼續抄

相關新聞

林中斌/中共廿大後習政翻轉

二○二二年十月的中共廿大決定中止清零,放寬控制。次月,疫情死亡飆升。習近平意欲暫緩放寬。新任總理—前上海市委書記「清零酷...

陳力俊/那些年 他們在柏林

在民國十二年至十四年之間,不期而然的,有一批留學生集中在柏林,他們求學的特色是先博而精。除了有很強的求知慾而外,還有想在...

陳亮恭/那抹午後清涼

盛夏時節的酷熱氣溫讓人煩躁,牆上浮動的光影也顯得慵懶。這時,冷氣悄然啟動,清涼的氣流緩緩散開,彷彿深山溪谷午後的那片陰涼...

葉匡時/台鐵高鐵人事案反映的問題

最近有個拍案叫奇的人事異動。高鐵董事長鄭光遠接任高鐵董事長才四個月後,改任台鐵董事長,與鐵路或交通運輸毫無淵源的史哲接任...

張延廷/台海兵推的覺迷與覺醒

邇來國內外軍事學者舉辦「台海防衛兵推」,預想中共由灰色地帶騷擾,逐步提升狀況攻擊我外離島,最終發動全面進犯,以威懾、脅迫...

廖元豪/一黨獨大就需要黨外

在戒嚴時期仍有「黨禁」的台灣,國民黨一黨獨大,於是有了「黨外」這個特殊時代的產物。但沒想到在解嚴將近四十年,國會與總統都...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