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達琪/賴總統的台南經驗可複製嗎

賴清德先生就任中華民國總統迄今一年整。回首這一年,相信賴總統或有不少感慨:內部施政沒有蔡英文總統的運氣,少了國會的多數;外部又遇百年罕見變局,川普不按舊牌理出牌,擾亂既有世界財經、政治及價值秩序!賴作為台灣的舵手,如何應處?歷任總統之經驗應不足以參照;同時,以賴總統看來自負及自信的性格,或也不情願隨誰之規。

賴總統擔任台南市長之表現,可能已成為他自己期待的典範;二○一四年競選連任時,還創下台灣地方首長選舉得票率最高紀錄!這般史詩級的表現,任何人可能難免都會自我陶醉及渴望複製,但台南經驗可以放大到台灣嗎?賴市長的作為可成為賴總統的範本嗎?

直觀上,二者似非同類,很難比較類推;主要因一係地方,一係中央,前者不需面對國際關係,更無駕馭三軍之授權;後者則是總管國防外交決策指揮大權,差異不可以道里計;再加上台南與台灣整體的政黨生態落差頗大,更增類推運用困難。但異中求同,也非完全不可能,尤以賴總統之背景,曾受西醫訓練,物理化學性調整體質,是可行的。

目前民進黨已完全投入的大罷免,就是一種運用物理化學手段,改變立院的生態結構,以形塑利於民進黨執政的國會多數,也似乎是推近賴總統在台南施政情境的一步;因他當市長兩任任期內,議會中民進黨都是接近過半的最多數;第二任期時李全教以少數拿下議長,賴拒入議會逾二百天,遭監院彈劾仍不改堅持;後李因賄選成立去職,賴乃從容面對議會。這是否也啟發了賴總統對大罷免的態度:強硬到底、改變國會、方便施政!

且不說大罷免終局如何,就賴總統的台南經驗而言,議會生態的較少杯葛,應不是其成就巔峰的充要條件;他長期不進議會,引起的法律與憲政爭議遠大於肯定;他仍能獲得多數民眾支持,應歸於其三項領導統御特質:

其一是以民為先,超越藍綠,苦民所苦,解決問題。最有名的事例就是二○一六年二月台南地震,賴市長進駐災區坐鎮指揮,展現把災民放心上的誠意,並和當時閣揆張善政密切合作救災,成為佳話!這麼有溫度的跨中央地方、又跨黨派來服務人民的故事,相信是賴能得台南大多數民心的關鍵之一。

其次是施政延續,為所當為。這指台南市政的發展,會參酌舊有良善的規畫,克服困難的推動落實。例如南鐵東移,或稱鐵路地下化,這已成現代城市的標配;而台南的規畫,於一九九○年代連戰當省主席時即已啟動,二○○九年馬英九執政時,核定東移地下化路線(非原軌下);賴就任市長後積極推動,因東移需拆遷三百餘戶房舍,遭遇很大的阻力,但他不改其志,戮力完成,現鐵路地下化已成賴市長最卓著的政績之一。

其三是策略溝通。賴能順利推動南鐵東移,關鍵來自策略性的細膩溝通;他先區分直接的利害關係人(房舍所有者),及間接的議題關心者(社運人士及學生);對前者,逐一面對面溝通,且提供安置之方;對後者,則近乎完全不理。這項手法有些狠厲,但讓他維持了多數支持。

賴總統如確實有師法賴市長想法,其實不用以大罷免改造國會;以上的以民為先、施政延續、及策略溝通三種心法,是否就能拉近兩個角色的支持度呢?在賴總統必須直接面對的國際事務上,這三法也有應用空間;而運用之妙,就存乎賴總統一心!(作者為中山大學政治所榮譽教授)

馬英九 賴清德 蔡英文 大罷免 南鐵東移

延伸閱讀

賴總統就職周年前夕 首次接受日本電視台專訪

波蘭總統大選親歐盟華沙市長拔頭籌 無人過半6/1決選

影/帛琉總統惠恕仁率團來台 感謝對帛琉投資穩健成長

帛琉總統惠恕仁抵台國是訪問 賴總統明設國宴招待

相關新聞

陳力俊/李大維和光同塵

李大維是一位資歷豐富的外交官,尤其特別的是擔任特任政務官時期,橫跨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時代,在藍綠壁壘分明的台...

林中斌/蔡就職 習回絕 惜失機

二○一六年五二○蔡英文總統就職演說於上午十一點半結束。十二點整,我電話鈴響。不認識的北京國台辦官員自我介紹,意欲分享他們...

薛承泰/包容、信任、團結

曾經引領台灣人口學界多年孫得雄教授日前高壽蒙主恩召,孫教授曾擔任研考會主委,在學術與政界頗受尊敬。值得一提的,孫教授一九...

王文華/水電師傅賺得比工程師多

在「無摩擦」時代,水電師傅賺得比工程師多。

闕志克/關注為當代選舉的貨幣

自去年美國總統大選失利以來,民主黨不斷反思檢討,企圖找出重掌政權的路徑,但效果很差:民主黨的支持率跌至數十年來的最低點,...

廖元豪/刑法100條整肅異己 是背叛民主

柯建銘又口出驚悚之語:「即使藍營立委遭罷免,之後還有刑責在,死罪可免、活罪難逃。」並且還說可以動用「刑法一百條」!雖然事...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