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英國最高法院裁決跨女「不是女性」 J.K.羅琳抽雪茄、舉杯高調慶祝

影/國民黨4幹部涉造假連署清晨聲押 朱立倫喊話群眾:羈押庭再聲援

洪蘭/幫助別人 獲得快樂

一位朋友突然來訪,說疫情開始時,她的兒子正在念大四,因疫情那一年幾乎沒有去校上課,連畢業典禮也不能參加。畢業後也不能出外找事,天天留在家中避疫,上網打電動。漸漸的,她發現孩子改變了,不想跟人接觸,也沒有了上進的動力,如今疫情已經過去二年了,兒子仍然不想出去找事,反而淪陷到他自己的世界中,已經整整一個月沒有出房門了。她有想帶兒子去看身心科,但掛不上號,連民間自費的診所也人滿為患,她直覺這個兒子要廢了,很著急,特地來問怎麼辦。

我想起最近看到的一份研究報告─為什麼愈是富裕國家的人民,愈不快樂?為什麼科技帶來的便利和富足沒有使人們變得快樂,反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孤獨,焦慮和沮喪?台灣的調查也發現有百分之六十四的人焦慮不安,百分之八十的人願意掏錢買快樂。為什麼呢?

研究者認為現在主流的文化太過強調自我中心,使年輕人過度的關注自己,覺得人生應該追求享受,不可虧待自己。忽略了當一個人只聚焦在自己身上時,狹窄的視野和比較的心態,會對自己感到不滿。不滿又不想改或不能改進時便想要逃離,這時網路便成為最好的出口,在虛擬世界中,自己是最好、最強、無可比擬的。這時真實世界的生活便覺得索然無味,於是更加沉迷網路世界了。

其實「活在當下」並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意思,而是普賢菩薩的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當勤精進,慎勿放逸」,是要人們每一分鐘都不浪費,都要有意義的過,因為生命的定義不是在活的長短,而是有沒有善用你的人生做出一些事來惠到眾生。

人要快樂必須要有預期和目標,因為當我們預期得到報酬時,大腦的愉悅中心─伏隔核會釋放多巴胺出來,使我們專注去追求並迫不及待要去享受那個愉悅,這個慾望甚至會驅使我們承擔過度風險來獲得這個愉悅感覺。但是一旦得到報酬後,伏隔核反而安靜下來,產生蘇東坡「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及至歸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的感覺。這是驢子面前的紅蘿蔔可以一直驅使驢子前進的原因。

快樂必須來自內心,不能靠外力,研究發現對付壓力最好的方法是把它轉變成助人,當你覺得壓力大到受不了時,去替別人做一件本來不該你做的事。因為助人使你感受正向的希望,而跟別人接觸會產生催產素(oxytocin),它是荷爾蒙,也是神經胜肽(neuropeptide),它壓抑杏仁核的恐懼和焦慮,活化副交感神經,帶動多巴胺(dopamine)和腦內啡(endorphin)的分泌,使你快樂。若噴催產素到男生鼻腔中,他會變得比較溫和,增加人際關係的信任感,母親在哺乳時面孔都是安寧的、微笑的。

所以一個人若能打開胸襟放眼世界,不再計較個人的得失時,他大腦中的報酬系統就會大大的活化起來,愛默生(Ralph Emerson)說人生最美的報酬之一,就是當你幫助別人的同時,你也幫助了自己,小善事跟大功德一樣有意義。

我對朋友說,目前唯一的方法是讓他找到他生活的意義,但以目前大環境來說,這又談何容易呢?

(作者為台北醫學大學暨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報酬 疫情

延伸閱讀

七旬長者腰椎滑脫連上廁所也劇痛 忍痛10年才開刀擺脫

肥胖會讓人變笨?研究表示:傷的不只是腰圍,還有大腦

愛喝酒?專家發現腦損傷機率大增 恐致失智症

認知功能下降並非不可避免 從日常5件小事著手有益大腦健康

相關新聞

聯合報社論/郭智輝六兆採購計畫,勿犧牲下一代利益

美國昨天開始進行第一波的關稅談判,首波五國包括英、澳、日、韓、印,台灣不在其中。我經濟部長郭智輝稱,以他的認知,「我們已...

【重磅快評】民進黨養共諜,賴清德轉移焦點株連全國

民進黨共諜案連環爆,共諜就在賴清德總統身邊,而且府院黨全淪陷,迫使兼任民進黨主席的賴清德接連兩周都在中常會上就共諜案作裁...

【重磅快評】路邊歐巴桑拿部會千萬補助是如何辦到的?

檢調跟緊民進黨大罷免節奏,繼花蓮、台南,新北、台北地檢署也大動作搜索約談,不僅直搗國民黨市黨部,還約談黨部主委;與此同時...

聯合報社論/國安破口洞開,吳釗燮還能繼續戀棧嗎?

民進黨共諜案越演越烈,總統府、黨部、外交部等全部淪陷,國安會秘書長吳釗燮的前機要何仁傑也遭收押。吳釗燮任職府秘書長及外長...

【重磅快評】顧立雄自保還糗爆了吳釗燮

民進黨諜影幢幢,國安會秘書長吳釗燮身陷風暴核心。眼看這把火就要燒到過來,國防部長顧立雄澄清吳釗燮幕僚何仁傑不曾在國安會或...

聯合報社論/這些骯髒小手段,不怕玷汙神聖大罷免?

大罷免正進行第二階段連署,誰料,檢調近日竟片面向藍營罷免綠委的六名要角發動搜索約談,遭質疑意圖干擾藍營的罷免行動。檢調這...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