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匡時/全面老化的台灣

因為少子化以及平均餘命的增加,台灣人口老化的問題日益嚴峻,已是眾所周知。然而,透過退休銀髮族的活化,再加上鼓勵生育或引進移民等政策,台灣應該還有足夠時間,解決人口老化將產生的社會與經濟問題。我們更應嚴肅面對的老化問題,不是人口老化,而是心態、法規制度、政府運作、以及領導階層等方方面面的老化。面對日益不確定的未來,全面老化才是台灣最艱鉅的挑戰。

心態老化指的是,當面對變化多端的外在環境,我們卻習慣於用保守封閉,不敢開放改革的心態去理解應對。因為心態的老化,法規、政府運作以及領導階層也隨之老化。台灣的許多法規制度形成於數十年前,在今日科技化、數位化的多變環境中顯得格格不入。例如,政府體制停留在老舊的中央集權制度,而非賦能地方的自治制度,導致廿五年來中央都集權集錢於一身而不願意修財劃法;金融法規對新型態金融科技的適應不足,雖說台灣有號稱全球第一個金融監理沙盒專法,但實際的成效卻十分有限;勞動法規未能完善因應多元彈性工作型態和遠距工作的新趨勢;教育體制仍是教育部對各級學校鉅細靡遺的標準化管理,而非鼓勵差異創新的發展;醫療健保的機制一直是從生病醫療而非保健預防來設計誘因。這些老舊的觀念與制度如同緊箍咒,限制了社會創新的可能性,降低了社會面對風險的韌性,卻不斷地加重社會成本,同時也讓國際資本和人才望之卻步。

雖然台灣的眾多組織,無論是企業、政府機構還是社會團體,都面臨轉型再生的挑戰,但老化問題最嚴重的應該是政府組織。試問,台灣解嚴以來,五院以及各部會的組成方式、決策流程與運作邏輯有什麼重大改變?過去歷任政府至少都還積極宣示要從事政府改造,增進政府效能,然而,二○一四年行政院研考會併入國發會後,政府改造的功能不彰,政府組織老化的問題也日益嚴重。

再觀察台灣各領域的領導人物,不難發現年齡偏大的普遍現象,產官學研等領域的決策者多為六十歲以上長者。「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年齡大並不絕對就是體力與心力的老化,而且年長的領導者擁有豐富經驗與智慧,仍可以是國之棟梁,但如果各領域普遍有高齡領導者偏高的現象,反映了世代交替遲緩的保守現象。在過去,除了非常特殊狀況下,國營事業與政府財團法人的負責人,上任時的年齡不能超過六十五歲。蔡英文執政時放鬆了規定,這些機構負責人年逾七旬者,比比皆是。領導階層的老化,使台灣在面對新興議題時的決策反應緩慢而保守,自然難以因應時代脈動。

更令人憂心的是,上述各種老化現象並非獨立存在,而是相互強化的惡性循環。心態老化使民眾傾向支持保守政策,進而強化制度老化;制度老化限制了組織創新的空間;組織老化則又進一步鞏固了老舊的領導結構。這種全方位的老化現象,使台灣社會如同陷入泥沼,即使意識到問題,也難以迅速轉向。台灣的老化危機,絕非只是人口統計學上的問題,而是深植於社會各層面的全面性挑戰。唯有認清問題全貌,並在各層面同步推動改革,才能擺脫全面老化的困境,重新找回社會活力與國際競爭力。

弔詭的是,在反傳統價值、反核、廢死、支持多元性別等覺醒文化方面,台灣倒是很先進,但在國計民生、教育醫療制度、產業發展政策等方面卻是極端保守老舊。此間的玄妙,實在耐人尋味。

(作者為陽明山未來學社理事長)

心態 老化

延伸閱讀

高雄義大醫院升格醫學中心 加薪留住員工

徽商回歸 24代表性項目簽約 總額376億

2025智慧醫院院長大會 數位賦能破解超高齡社會醫療挑戰

中華電投資跨太平洋新海纜E2A 預計2028年啟用

相關新聞

陳亮恭/理想之帆與現實之海的航行

古雅典的哲學星空中,柏拉圖以深邃的思想照亮後世。出身貴族的他在詩文戲劇領域嶄露頭角,卻因遇見蘇格拉底而改變人生。青年柏拉...

陳力俊/讀紐約時報看今日美國

紐約時報被譽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媒體之一,其座右銘為「報導所有適合刊載的新聞」(All the News That's F...

林中斌/川普─盛極轉衰

二○二二年八月,拜登政府中情局幹員突襲檢查佛州海湖莊園。那是他總統競選對手川普的家。他們帶走上千份文件。據傳,也翻查了川...

方祖涵/沒有藍天綠地的職業高爾夫

伊斯坦堡土耳其航空旗艦貴賓室,經常被譽為世界上最出色的航空貴賓設施之一,空間挑高且開放,設計是伊斯蘭圓拱建築與現代幾何圖...

廖達琪/川普威權會對歐盟產生示範?

上世紀八零年代,亞洲及東歐的威權國家前仆後繼的轉向民主,被杭廷頓稱為第三波民主化,並提出示範效應概念,做為解釋此一集叢轉...

李清志/到京都看櫻花的理由

今年春天我又來到京都賞櫻花,疫情後京都櫻花季的旅館費用貴的嚇人!好的旅館甚至價錢飆高三、四倍以上,而且全世界的觀光客都蜂...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