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印度再爆恐怖攻擊:「喀什米爾反抗軍」為何槍殺觀光客?

康橋車禍重傷學生清醒了!彰基稱讚師長、同學處置得宜

台股收盤上漲845點創史上第2大漲點 台積電領頭強彈近7%收873元

陳力俊/十億元捐款的高教傳奇

日前參加某國立大學校長就職歡迎茶會,新校長宣布不久前該校獲得一筆十億元的捐贈,是建校六十幾年來獲得的最大筆捐款,將對發展校務有莫大助益。由於沒有提到捐贈者的姓名背景,很顯然的是當事人不願在此時對外表明身分。

事後了解,此項捐贈過程頗具傳奇色彩;原來是前任校長在卸任前不久,在校園中碰到一位訪客問路,他即順道帶訪客到活動會場。途中談到學校概況,訪客並詢問學校有什麼需要,經費大概是多少。到達目的地後,兩人握手道別,而校長也趕赴參加另一項活動。

兩人萍水相逢,最可能的是平日生活中的點滴,不會激起任何漣漪。不料校長在活動結束回到校長室時,這位訪客帶了一位在美國傳產事業上的合夥人在會客室等待。三人談了約三十分鐘後,兩位來客表示將共同捐贈三千萬美元給學校,沒有任何附帶條件,但希望不要透露身分。

校長自然是滿心歡喜,但對天外飛來大筆捐款還是有一絲不敢置信。所幸幾天後就收到對方一筆十萬美元的匯款,經詢問是先試試匯款是否能順利進行,接著於幾天內匯足另外三千萬美元,實際捐款是三千零十萬美元。

對台灣苦於「化緣」的大學校長來說,這故事有如「天方夜譚」,尤其兩位善心人士,並非該校校友,也沒有其他特殊淵源,只是抱著回饋社會的心懷,在特別時間點,隨緣捐贈;試想校長沒有巧遇訪客,沒有順道帶路,沒有談得投機,不會有在三十分鐘內獲得素昧平生的訪客約十億元捐款,堪稱神奇。

台灣在約三十年前執行教改廣設大學政策,又由修憲刪除憲法明定教育經費比例下限,不僅讓大學經費稀釋,而且普遍嚴重短缺。尤有甚者,教育部對大小事,施行微管理,一方面提供經費不足,一方面又強令學費凍漲多年,迫使各校必須爭取教育部推動的各種政策,如南向、雙語等勞民傷財,而效用可疑的政策,也影響到教學成效。大學在資源不足與法規限制下,於延攬人才與留才方面,缺乏競爭力,因而在世界大學排名上,節節後退。

在前年舉行的一系列「高教論壇」中,有先進提到台灣高教是住在加護病房,靠打點滴維生,也有比喻為躺在擔架上,並非誇大其辭,而是很多同儕的共識,如果不正視,終將構成國安問題。

可嘆的是期待公部門大幅增加經費,相當不切實際,產學合作常無助於學校收益。剩下的則只有在制度上大翻修,也就是要教育部鬆綁。另外如私人捐贈能大幅增加,自然會有很大助益,但往往「可遇不可求」。

印度大文豪泰戈爾曾說:「世界最難得的是行善不求回報」。台灣雖然富豪眾多,但對大學的大筆捐贈即使有大樓冠名等回報也很少見。對卓有聲譽的大學,校友發達後飲水思源回饋母校億級捐款也僅偶有所聞。這也是此次兩位台商捐贈十億元義舉極為稀奇之處,很值得大書特書。希望能給在地富豪有所啟發,見賢思齊,共建美好社會。

台灣為獎勵興學,由財政部制定節稅辦法,最高可減免捐款百分之四十的稅額,但顯然力道不足。建議政府可仿效新加坡的做法,也就是將最高減免捐款稅額提高到百分之五十或更多,來激勵並帶動社會捐資興學的風氣。(作者為中研院院士、清大特聘研究講座教授)

捐款 教育部 高教

延伸閱讀

英國QS公布2025世界大學學科排名 台大7領域進入世界前50

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 陸位列世界第3

Cheers2025大學校長互評 中部兩私立大學進前十

只是第一步?部分大學將中正堂更名 教團批教部政治掛帥「跑在最前頭」

相關新聞

陳力俊/讀紐約時報看今日美國

紐約時報被譽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媒體之一,其座右銘為「報導所有適合刊載的新聞」(All the News That's F...

林中斌/川普─盛極轉衰

二○二二年八月,拜登政府中情局幹員突襲檢查佛州海湖莊園。那是他總統競選對手川普的家。他們帶走上千份文件。據傳,也翻查了川...

方祖涵/沒有藍天綠地的職業高爾夫

伊斯坦堡土耳其航空旗艦貴賓室,經常被譽為世界上最出色的航空貴賓設施之一,空間挑高且開放,設計是伊斯蘭圓拱建築與現代幾何圖...

廖達琪/川普威權會對歐盟產生示範?

上世紀八零年代,亞洲及東歐的威權國家前仆後繼的轉向民主,被杭廷頓稱為第三波民主化,並提出示範效應概念,做為解釋此一集叢轉...

李清志/到京都看櫻花的理由

今年春天我又來到京都賞櫻花,疫情後京都櫻花季的旅館費用貴的嚇人!好的旅館甚至價錢飆高三、四倍以上,而且全世界的觀光客都蜂...

洪蘭/幫助別人 獲得快樂

一位朋友突然來訪,說疫情開始時,她的兒子正在念大四,因疫情那一年幾乎沒有去校上課,連畢業典禮也不能參加。畢業後也不能出外...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