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美籍YouTuber自稱反共…卻被禁止入境台灣 移民署說話了

滅謝龍介?本尊自嘲:在柯文哲「偵查大公開」學很多

涉規避限制措施 FCC出手調查華為等9家陸通訊科技企業

洪蘭/政府推動認知儲備刻不容緩

在餐會時,有朋友對我笑罵道:「都是你在報上鼓吹老人要學新樂器,現在我樓上那對夫婦一個學鋼琴、一個學小提琴,擾得我晝夜不得安寧,恨不得自己是個聾子。」另一個朋友也接著說:「她還鼓吹老人家去唱歌呢!五音不全的聲音哪裡是歌,簡直是噪音。」看到大家對我群起而攻之,我一方面高興老人去學新知識;一方面又擔心,因為睡眠不好是另一個促成失智的原因。

說起來,政府推動認知儲備的腳步是刻不容緩了!認知儲備就像一個圖書館,書架上有很多書,就算是借出了幾本,仍有很多其他的書可供讀者借閱,使圖書館可以正常運作。台灣現在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老人,而台灣的失智率已經高達百分之八,即每一百人中有八個人需要他人照顧,若不預防,以後健保怎麼負擔得起這麼多的慢性病者?

其實大家對失智的風險已有相當的了解,不過挪威公共衛生學院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合作的、一個長期追蹤五一八五名老人的研究,還是有一個令人驚奇的發現,原來自己操做家事,竟可以減低三成五的失智風險。

他們發現操做家事動用到很多記憶、注意力和執行功能等前額葉皮質的認知功能,這使得他們大腦中的神經元有更多的突觸連接(這跟記憶有關),正向的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更多,還會使大腦產生自己衍生的營養因子(BDNF),它會啟動基因,製造更多的BDNF、血清素和蛋白質,這些都跟記憶和學習有關,因此可以延緩老化。這解釋了為什麼《紅樓夢》中,劉姥姥的年歲雖然比賈母大,身子卻比賈母硬朗,因為劉姥姥是莊稼人,每天需勞作。沒有時間學習新樂器的人不必沮喪,平日的勞動也算數的。

研究還發現,工作的性質也會影響失智的機率,從事例行工作不須一直動用大腦者,認知功能下降比從事心智活動者來得快。兩者雖然年齡一樣,但後者的灰質(神經細胞)較多,在工作記憶的認知測驗上多了百分之六。原來每增加一年的教育,可以減少一成一的失智率,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突觸多、神經連接密、認知儲備多,七十歲不閱讀,不常用大腦的人,被診斷為失智的比率為四成二,比同齡高閱讀能力者多了一成五;而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如果平日有閱讀、下棋、寫信、記日記的習慣,比看電視的老人可以延緩失智五年。

英國還有一個追蹤一一八四名從童年一直到他們六十九歲,定期給他們做認知測驗的研究,結果也發現有學士學位或更高學位的人,比低學歷者在測驗分數上高了一點二二分;而退休後從事六種以上的社交活動,如做志工、上長青學院課程的人,平均分數比只有四個活動的人高了一點五三。另外,吸菸是個損人不利己的行為,WHO的報告,一成四的失智由吸菸引起。

希望這些研究,能讓平日不得不親自操作家務的職業婦女們心理平衡些;不喜歡學習的孩子、不愛看書的年輕人,在閱讀時心甘情願些,因為這些都是認知儲備的行為,是為自己好。要知道少年時不流的汗,到老時,會變成淚流出,到時後悔莫及!(作者為台北醫學大學暨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失智

延伸閱讀

走復古風?南投斥資1.5億新建圖書館 明年初啟用

照護失智母親12年沒崩潰仍保持開朗!他提一關鍵心法:活用極簡思維

影/台中失智阿嬤想抄捷徑回家 鑽鐵絲網受困喊救命

失智翻倍!研究解剖52人腦發現大量微塑膠 相當於「一整支塑膠湯匙」

相關新聞

張延廷/台雙軌戰略:國防戰力及科技尊嚴

自四月起,在野黨爭取多年的國軍待遇調整終獲實施,提升「志願役勤務加給」及「戰鬥部隊加給」,在目前缺兵情況嚴重及招募不足窘...

李清志/樂高聖母院

最近朋友從美國帶回了一盒禮物,禮物盒子沉甸甸的,很有份量!打開一看發現竟然是「巴黎聖母院」的樂高積木,讓我又驚又喜。

林中斌/軍力失衡 川普將與習謀和

三月五日,美國國防部次長柯伯吉在參議院聽證會被質疑近兩年對中國立場變軟。他說:「美國在印度太平洋的核心利益是防止中國稱霸...

洪蘭/人際互動如何影響荷爾蒙

二個以前教過的學生回國來省親,請了幾個當年替他們寫推薦信的老師吃飯。席間一位老師低聲問我:你不覺得他們二人面孔愈來愈像,...

陳亮恭/流動與靜止間的池上哲思

群山環抱的池上放慢了時間的流動,八千人的小鎮獲選全球知名「慢城」(Cittaslow)。北倚海岸山脈,西靠中央山脈,綿延...

陳力俊/十億元捐款的高教傳奇

日前參加某國立大學校長就職歡迎茶會,新校長宣布不久前該校獲得一筆十億元的捐贈,是建校六十幾年來獲得的最大筆捐款,將對發展...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