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滅謝龍介?本尊自嘲:在柯文哲「偵查大公開」學很多

涉規避限制措施 FCC出手調查華為等9家陸通訊科技企業

百萬名車猛撞號誌桿「車頭全爛」 拖吊後竟離奇起火燃燒

薛承泰/2025是怪年嗎?

美國總統川普。歐新社
美國總統川普。歐新社

網路上流傳著二○二五是「卡不列克數」(Kaprekar number),亦即,二○二五不僅是四十五的平方,而且四十五正好是二十加上廿五。有人稱之為「怪數」,西元紀元以來並不多見。

也真巧,才開年,地球上就發生幾件令人震撼的事;空難、流感爆發、地震頻傳,並且開春第一天,台北股市就狂瀉八百多點!

然最令世人矚目的是,一個氣吞山河的狂人也開始作怪,都快八十歲了,仍不甘寂寞地追求權力,享受人們臣服的快感,上任不到一個月即在世界捲起千堆雪。若再加上智能科技的風起雲湧,這個年能不怪嗎?

其實每個年份都有其特殊之處,隨著人類在科技上的創新,地球村的形成與網路的發達,不斷重新定義地緣、國緣、人緣,終究會「見怪不怪」。

例如,川普掀起關稅大戰,雖有其標的國家,漣漪效應卻將一波波來回激盪,台灣必然也會受到衝擊;至於是利是弊,就看準備是否充分,畢竟這不是第一次了。

至於人類與地球的關係也將更趨緊張,去年我們就經歷了氣候的驟變與暖化,氣溫屢創新高,嚴重影響地表上的作物與水中的生物。然而,就在人們警覺永續的重要時,碳排放量偏偏又創新高,看來還是人比較怪。

另有一個危機也是見怪不怪,就是不婚不育。如筆者之前所料,台灣生育率再度破底,而且是發生在龍年。蔡政府和扁時代都是連八年生育率與生育數雙雙下滑,不同的是,扁政府的第一年是龍年,而蔡政府的最後一年是龍年,後者應較有機會回升才對;君不見,生育率比台灣更低的南韓,去年回升了!

去年台灣「生不如死」達六點七萬人,即使計入淨遷入人口,總人口仍減少兩萬餘人。儘管總人口降至二三四○萬,人口密度仍是偏高的,所以數量尚不是問題,而是人口結構失衡所帶來的衝擊。

今年六十五歲老人即將占二成,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老人占比會是十五歲以下小孩的兩倍,且差距將愈來愈大;同時,工作年齡人口也開始萎縮並高齡化,這當然會危及經濟的發展,遑論納稅人口與照顧人力。例如,台灣四五○萬老人當中,有長照需求者達八十五萬人,照顧人力卻不到十萬人;由於各國也有人口老化趨勢,我國即使打算一如從前引進移工,但機會已非昔比,政府如何因應呢?

再看教育危機,大學關門已不是新聞,最近連公立大學招生都不滿,研究所乏人問津,中小學更不用說了!教育部正忙於處理減班併校,從偏遠鄉鎮到城市。閒置的校地、流浪的教師、學校周邊沒落的商機與房價…少子化的衝擊已從點擴散到面!

令人不解的是,既然學齡人口數急速下降,國家更應思考優化學子的競爭力,新課綱卻落入窄化與淺化學習動能的漩渦,使得原本優秀者不能獲得滿足,有待啟發者則玩世不恭;有本事的家長只好對子女做更多投資,沒本錢的家庭則任由子女被網路牽著走。階層化趨於兩極,同樣年齡,有人學才藝、送出國,也有人淪落於街頭逞凶鬥狠。

確實,在人工智能浪潮下,許多工作正被取代,過去在科幻電影中所見的,如今已不再是幻影;機器人跳舞、飆速、蓋房子、當保母、上戰場等,都不足為奇。奇怪的,是在浪潮下不思作為者。(作者為台大退休教授)

川普 生育率 網路 龍年

延伸閱讀

藍委擬修法…直轄市增設第三副市長? 內政部:須再溝通

小10歲親弟同婚大喜 Melody飛半個地球祝福帥氣新郎

終於等到了!《地。-關於地球的運動-》片頭曲〈怪獸〉完整版2/20發表

2太空人滯留太空站…川普突要求盡快帶回 NASA更換太空船

相關新聞

張延廷/台雙軌戰略:國防戰力及科技尊嚴

自四月起,在野黨爭取多年的國軍待遇調整終獲實施,提升「志願役勤務加給」及「戰鬥部隊加給」,在目前缺兵情況嚴重及招募不足窘...

李清志/樂高聖母院

最近朋友從美國帶回了一盒禮物,禮物盒子沉甸甸的,很有份量!打開一看發現竟然是「巴黎聖母院」的樂高積木,讓我又驚又喜。

林中斌/軍力失衡 川普將與習謀和

三月五日,美國國防部次長柯伯吉在參議院聽證會被質疑近兩年對中國立場變軟。他說:「美國在印度太平洋的核心利益是防止中國稱霸...

洪蘭/人際互動如何影響荷爾蒙

二個以前教過的學生回國來省親,請了幾個當年替他們寫推薦信的老師吃飯。席間一位老師低聲問我:你不覺得他們二人面孔愈來愈像,...

陳亮恭/流動與靜止間的池上哲思

群山環抱的池上放慢了時間的流動,八千人的小鎮獲選全球知名「慢城」(Cittaslow)。北倚海岸山脈,西靠中央山脈,綿延...

陳力俊/十億元捐款的高教傳奇

日前參加某國立大學校長就職歡迎茶會,新校長宣布不久前該校獲得一筆十億元的捐贈,是建校六十幾年來獲得的最大筆捐款,將對發展...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