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苗栗三灣7.7度!18縣市低溫特報 白天漸暖、明晨再探10度以下

反轉廢死印象…賴政府首度執行死刑 力挽執政頹勢

闕志克/民主規範的崩裂

民主規範指的是民主制度運作時,所有政黨都共同遵循,以保留妥協、磋商空間的不成文規矩。這些規範實際作用很大,因為他們促使政黨多以情理利益的討論、談判、協調和交換來解決分歧,避免事事都劍拔弩張。這一次美國大選,川普贏了選舉人團票和普選票、共和黨重新掌控參眾兩院、保守派持續主導最高法院,且給了卸任總統司法豁免權,所以川普第二任將是不折不扣的完全執政。選後川普的人事選擇,似乎顯示他們絲毫不在意什麼民主規範。

儘管事前就預期高忠誠度必然是擇才首要標準,但川普內閣名單上的多個人選仍然讓外界、包括共和黨的建制派為之側目。這些閣員人選的共通點是對川普忠貞不二、唯命是從,但有些或私德有虧、或才不配位。譬如說,國防部長、衛生部長和原司法部長人選,都被揭發曾有疑似性騷擾的犯行;教育部長人選曾創辦經營以宣揚性和暴力為訴求的世界摔角娛樂組織;國防部長人選的最高公職資歷僅是陸軍少校;聯邦調查局長人選在川普第一任內,被當時的司法部長評說「除非我死了」,他才有可能當上聯調局副局長。

過去兩黨閣員人選被刷下來的因素,如年輕時吸大麻、社群媒體上的不當言論、雇用非法移民為保母、沒有把朋友借予的汽車當成收入去繳稅等,比之這次內閣人選的顯著缺陷,算是小巫見大巫,但川普仍然一意為之。原因之一是這些候選人的缺陷跟川普的瑕疵一比,其實也沒那麼離譜;另一原因是川普實在找不到幾個忠誠度夠、經驗與才能完備的大臣之材願意屈就,只好廖化作先鋒。

川普的政策見識與能力本來薄弱,這個可能是美國有史以來才具最平庸、器用最貧乏的內閣,很難擔當得起未來幾年與中國一較高下的重責大任。台灣當朝也有偏好唯諾黨徒的毛病,前有學經歷遠遜六都交通局長的交通部長,後有只具高中學歷、環保運動經驗的勞動部長。

其實川普也心知肚明,他提出的內閣名單社會評價不高,所以他的團隊才會鑽營「休會期間官員任命」的法律漏洞,意圖讓內閣成員不需經過參議院審查就能上任。不少共和黨參議員持反對意見,但川普仍不放棄,試圖鼓動眾議院決議休會,造成兩院對立後再由總統介入,強迫參議院就範。最後,讓川普打消這個念頭的關鍵是二○一四年最高法院禁止歐巴馬趁參議院小休期間任命聯邦官員的判決;因為作出這項判決的大法官大多健在,如果川普硬幹到底,鬧到最高法院很可能會碰得一鼻子灰。

以川普現時氣勢之盛,照理說黨內應無人敢攖其鋒,但還是有足夠多的共和黨籍參議員跟川普說「不」;而最高法院對行政權與立法權的爭議也能秉公裁斷;甚至川普也知道適可而止、不為己甚,即時調整司法甚至國防部長的人選。相形之下,台灣執政黨立委任行政權予取予求,幾無置喙餘地;憲法法庭的許多判決不惜背離法學理論,一意向政黨利益看齊;少數執政的總統悍然拒絕與在野黨溝通協商,執意挑戰多數決的民主政治原理,甚至不惜發動民粹網軍、訴諸罷免,以求扳回執政劣勢。

民主規範的崩裂常常是威權統治的先兆,尤其是外患兵臨城下之時。美國社會兩百多年的民主素養與傳統,對川普的專制之路似乎還有點平衡箝制的力量,但現下台灣民間對抗「選舉型威權」的力道如螳臂當車,只剩萬馬齊瘖。(作者為清華大學合聘教授)

內閣 國防部 川普

延伸閱讀

「強烈反對發射飛彈深入俄」 川普稱歐洲應監督烏克蘭停火

亞馬遜加入Meta行列打好關係 對川普就職基金捐100萬美元

傳將於海湖莊園會日故首相安倍遺孀 外媒曝川普常致電安倍昭惠

川普邀出席就職典禮 外媒分析習近平「1理由」恐派高官代表

相關新聞

王正方/佛里曼對美中關係的建議

紐約時報資深專欄作家佛里曼(Thomas Loren Friedman)曾獲三次普立茲新聞獎,他倡導中立、新自由主義,深...

方祖涵/殘酷野火與冷淡人情

洛杉磯公羊今年球季遭遇許多挑戰,從一勝四負戰績開季,幾乎不被任何人看好,最終竟然拿到十勝七負,不但成功晉級季後賽,更拿到...

盛治仁/沒做錯事卻被罵,那是修行

上個月受邀參加表演工作坊的四十周年慶祝晚宴,看到了許多表演藝術界的老朋友們,著實開心。表演藝術團體面對的挑戰很多,能夠歡...

馬凱/以企業五德力挽狂瀾

十三年前,社會上出現了許多光怪陸離的現象,令人驚恐不安。環顧四方,突然驚覺人類外在的物質方面與內在的精神層面正一步步走向...

魏國彥/2025年:冰火橫胸 政壇震盪

川普即將於二十日上任,就在交接前夕,美國各地天災橫行,中西部陷於零下數十度的大雪之中;南加州焚風當道,富人區山林大火,好...

洪蘭/AI時代背古文的意義

日前去一所國中演講,有家長質疑在AI時代背古文的意義,問我是否贊成背書。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