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行一/理財可替代努力工作的迷思
台灣過去二十年國民所得增加了二點五倍左右,但是把配息再投資的複利效果加進去,台灣整體股市同期間翻了七倍,每年報酬率約十點五%,房價漲了三倍。看到這個現象,我們可能會直覺地下個結論:人力不值錢,股票比房地產值錢多了。
我們可能會進一步推定,花時間研究投資理財,會比想辦法把工作做得好划算。股市與房市多頭的時候尤其會強化這種直覺。我見過一些人因為這樣相信而漸漸放棄了工作,可是當股、房市不好的時候(通常也是經濟不好的時候),在股票報酬、房地產增值、保住工作所得三方面同時落空。
如果你做過人生理財規畫,會發現人一生的所得很高。通常所得隨時間成長,產生的複利效果非常驚人。假設現在三十歲的人,每年可支配所得一百萬(就是扣掉所得稅以後,可以自由花費一百萬),到六十五歲退休前每年可支配所得成長四%,以現在的幣值計算,一生總共可以花六千萬;如果每年成長六%,可花到九千萬,而退休那一年的可支配所得,按那時的幣值將超過七百萬。事實上,只要努力工作,平均每年的成長率一定高於六%,可以花的錢更多。
你知道嗎?如果投資要賺到七百萬,報酬率是十點五%的情形下,本金需六千七百萬,而退休時要有六千七百萬的投資。如果每年的投資報酬率都是十點五%(這是頗高的報酬率),要從三十歲開始每年投資二十萬元才能達成。如果三十歲的時候不是很有錢,除非有神奇的報酬率(譬如每年都是百分之幾十),不可能在當年靠投資理財賺到等同工作所得的報酬,加上需要投資的二十萬。
其實人力非常值錢,我觀察年輕人做理財規畫的時候,通常會保守的估計自己未來的所得成長率,甚至以為所得不太會成長。我常提醒他們,如果所得成長低於通貨膨脹率(假設是二%),生活水準是逐年下降的,因此必須避免所得成長低於通貨膨脹率的情況發生。同時如果更積極地看待未來的工作前景、努力以赴,在理財規畫當中可以看到人力價值有驚人的成長,本來想像不到可以做的事情,例如買房子等等,都變得可行了。
人當然應該要理財,因為符合自己風險偏好的資產配置,加上在理財規畫當中納入適當的風險管理,可以經由理財達到各種人生理財目標。而且很神奇的是,當開始思考理財目標的時候,會覺得人生有方向感,有努力就會有成果,這種態度的改變讓我們更腳踏實地的生活與工作,而不會想要靠著理財卻不工作。
我們常在社會上看到一些理財特別成功的例子,因此忽略了理財達人非常少的客觀事實,而且我們看到的是他們理財成功的情景,卻極少看到以後失敗的報導。要避免以為理財比工作重要,請記得一定要做人生理財規畫,腳踏實地往目標邁進,人生就會愈來愈好!(作者為行珩全人均衡系統創辦人)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