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台中反罷造勢傳意外…86歲老翁疑吃便當噎到 送醫搶救不治

避重就輕?石明謹列台師大抽血案記者會「10重點」 網酸:立意良善

魏國彥/微塑膠侵入我們的腸胃了

台灣本島16處河川出海口的牡蠣,全部都驗出塑膠微粒,無一例外。(示意圖)歐新社
台灣本島16處河川出海口的牡蠣,全部都驗出塑膠微粒,無一例外。(示意圖)歐新社

魏國彥
魏國彥
海委會海洋保育署自民國一○九年起,每年針對河川出海口處的海水進行微型塑膠含量之調查,並以野生牡蠣作為海洋微型塑膠之監測物種,評估其進入食物鏈的程度。去年的監測結果近日出爐,發現台灣本島十六處河川出海口的牡蠣全部都驗出塑膠微粒,無一例外。另方面,「綠色和平」今年稍早警告,我國塑膠使用量在過去十年間增加百分之二十二;根據計算,台灣每人每年平均經由海鮮吃下一萬六千個微塑膠,相當於一根一公克左右的塑膠吸管。

塑膠在四○年代出現,經歷三、四代人後,一位工業專家宣稱:「塑膠是二十世紀最大的商業故事」。這八十年來,人類變成了「塑膠人」,我們穿的、戴的、用的,你看得到的都是,你看不到的也是;因為塑膠微粒已經在我們的消化道中運行,衍生的分子在你我的血液中循環,我們的一生已經被塑化。

最近我帶學生到大甲溪河階小溪中採樣、到淡水海邊挖沙,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琳瑯滿目,五色繽紛。想要知道它們是哪一種塑膠成分,還要花很多功夫和經費才能分析得出來: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安烯,聚對鄰二鉀酸鄰二酯、丙烯丁二烯苯乙烯…這些聚合物永不消失,只是碎化,從厘米級變成奈米級,海漂風送,流布全球,無遠弗屆。

我們住的世界村是個塑膠村!塑膠的蹤跡無所不在,甚至超出人類的生存疆域:南極的冰原上有、太平洋環流圈的中央有、深海海溝裡也有,塑膠廢棄物如幽魂般在海洋中流轉漂行。我們隨手拋棄的塑膠袋正夥同其他塑膠垃圾,在海岸邊或大海裡被海浪拍打碎裂,碎粒成為海洋細菌與微生物附著的塑膠筏,魚蝦螃蟹趕來吃海上盛宴,牡蠣經由濾食作用也被動地攝取了無數微粒。海洋裡的塑膠就透過海鮮回到我們的餐桌上,來到我們的腸胃裡。

你說,我不吃海鮮了,太危險了!可是,食鹽裡、蜂蜜裡、飲料裡、地下水裡,都已出現奈米級塑膠微粒,全面滲透到我們的消化道了。我們無所逃於天地之間,因為奈米級塑膠微粒還可以通過呼吸進到你肺裡,通過毛細孔進入你身體,增加體內的氧化壓力、破壞新陳代謝、干擾免疫功能、造成神經病變、形成細胞毒性、引發組織發炎甚至癌症病變。

今年四月中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政府間海洋委員會」舉辦「聯合國海洋十年會議」,主題為「為我們想要的海洋提供所需的科學」,海委會也派人參加了。我強烈建議海委會與國科會兩個政策統合機關,會同環境部、衛福部、農業部、經濟部共商大計,編列預算,對塑膠之製造與使用做源頭減量,對微塑膠造成的食物安全與健康衝擊進行更全面的追蹤研究。(作者為逢甲大學講座教授)

海鮮 海委會 塑膠微粒

延伸閱讀

颱風凱米襲台 海委會準備100多艘巡防艇、近2000人力因應

海委會設監測站提供海岸影像 海巡檢視確保正常

世界第一排球美少女→網美塑膠臉!九頭身洋娃娃「神顏大爆改」整到認不出 女神天使臉孔大崩壞

地方人士認為她適合參選高雄市長? 管碧玲引用「滕王閣序」回應

相關新聞

王正方/機器人保母vs.親情關懷

網上傳聞:今年年底機器人保母將在中國大陸量產。依照功能的差異,售價每具自三千至五萬人民幣不等,含保險金的月付租賃模式更便...

張延廷/提升軍人尊嚴 看美國怎麼做

日前賴總統提出「軍人搭機升等商務艙」的構想引起社會輿論譁然,其立意固佳,卻忽略現實的窒礙難行,反倒讓社會產生軍人特權的不...

洪蘭/萬物皆空 為心所見

在機場候機無聊時,忽見有本贈閱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便拿起來看。六十多年前,我陪外公去華嚴蓮社聽南亭法師講經,小師父們怕...

陳力俊/李大維和光同塵

李大維是一位資歷豐富的外交官,尤其特別的是擔任特任政務官時期,橫跨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時代,在藍綠壁壘分明的台...

林中斌/蔡就職 習回絕 惜失機

二○一六年五二○蔡英文總統就職演說於上午十一點半結束。十二點整,我電話鈴響。不認識的北京國台辦官員自我介紹,意欲分享他們...

薛承泰/包容、信任、團結

曾經引領台灣人口學界多年孫得雄教授日前高壽蒙主恩召,孫教授曾擔任研考會主委,在學術與政界頗受尊敬。值得一提的,孫教授一九...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