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美民主黨籍州議員夫婦遭暗殺身亡 槍手冒充警察登門行凶

林中斌/中國經濟 表象疲軟 科技飛騰

林中斌
林中斌

七月十一日某台灣媒體標題:「消費者指數趨近於零,生產者物價指數連續廿一月下跌,中國通縮陰霾揮之不去。」

中國資金外逃、失業嚴重、房貸危機無底洞、經濟成長一蹶不振。這是我們熟悉的媒體圖像。

意外的是五月廿五日《經濟學人》標題「令人一驚」(Quite a Shock)的報導:「中國去年外來投資跌至卅年谷底,但已開始反攻。目前中國出口已逼近最高紀錄,對外投資達八年來最高峰。」

五月廿二日《紐約時報》報導:中國掌控全球八十趴乾淨能源的供應鏈,而美國掌控幾乎為零。六月廿二《經濟學人》報導:中國太陽能產量自從二○二一年以來以增加三倍,目前是全球其他國家總量的五倍。

六月八日《經濟學人》報導:今年四月,中國成為全球政府核准量產飛行車(電動垂直起降機eVTOL)第一個國家。其全球模式種類,中國占五十趴,美國十八趴,德國八趴。

六月廿五,嫦娥六號太空船成功登陸月球背面並採樣岩土返回地球,為人類創舉。

中國經濟衰退的現況下,卻科技飛騰,根源何在?

「中國製造二○二五」是二○一五年五月北京宣告的國家科技躍升目標,做得到嗎?當時懷疑者眾。意外的是,美國大企業Google的老闆Eric Schmidt卻說:「中國二○二○年將趕上我們,二○二五將超越我們。」(國防新聞Defense News,二○一七年十一月六日)

更意外的是,中國二○二五的目標,二○二四已達到了。英國的《經濟學人》今年六月十五日封面文章〈中國科學的崛起:西方該歡迎或憂心〉,宣告中國已成科技的超級強國。要點如下:

●從植物生物學到超導物理,中國已成為主要的科學動力。在某些方面,它已超越美國。

●每年影響力大的科學論文發表數,二○○三年美國是中國的廿倍;二○一三美國是中國的四倍;二○二二,中國超越了美國和歐盟的總和。

●科學研究的出產量,全世界前十名大學裡,中國占六到七所。

●「清華大學是全球第一名科技大學」,牛津大學高等教育學教授Simon Marginson如是說,「那成就真驚人,是他們在卅年內做到的成就」。他還說:工程學是中國強項,是中國發展軍事科技而帶動起來的。

●鈣鈦礦(perrovskite)比矽(silicon)在轉換陽光成電流上更有效。這方面研究,中國已居主導地位。中國化學家已經可以從海水提煉氫,然後電解、發電。在中國東南沿海,中國已經有飄浮的氫能源太陽能發電廠(hydrogen farm)。

●自從二○○○年來,中國研發經費已增加了十六倍。

●從二○○○年至二○一○,六百萬中國學生出外留學。但是二○一○以來,海歸人數超過留學人數。中國現在科研人數超過美國和歐盟的總和,而且海歸學者論文發表數是留外學者的二點五倍。

●研究人工智慧(AI)的中國學生,在二○一九年,卅四趴留在國內;到二○二二,留在國內的占五十八趴。

●西方認為專權政體妨礙科學研究,到目前為止,這個說法就硬科學來說並不成立。在長期深耕的科技實力推動下,中國的經濟會持續疲軟嗎?

(作者為前華府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講座教授,曾任國防部副部長,著有《偶爾言中》)

美國 經濟衰退 國防部

延伸閱讀

「台灣」成美大選關鍵字 國民黨重申朱立倫2D戰略

白宮劍指晶片業、川普要台付保護費 亞股走勢分歧

掀演講高潮!批美充斥廉價勞動力 范斯:明年在白宮慶祝母戒毒十周年

川普要台保護晶片「付錢來」遭國務院打臉!川普怎氣成這樣?被指某企業當年讓他淪笑柄

相關新聞

陳亮恭/那抹午後清涼

盛夏時節的酷熱氣溫讓人煩躁,牆上浮動的光影也顯得慵懶。這時,冷氣悄然啟動,清涼的氣流緩緩散開,彷彿深山溪谷午後的那片陰涼...

葉匡時/台鐵高鐵人事案反映的問題

最近有個拍案叫奇的人事異動。高鐵董事長鄭光遠接任高鐵董事長才四個月後,改任台鐵董事長,與鐵路或交通運輸毫無淵源的史哲接任...

張延廷/台海兵推的覺迷與覺醒

邇來國內外軍事學者舉辦「台海防衛兵推」,預想中共由灰色地帶騷擾,逐步提升狀況攻擊我外離島,最終發動全面進犯,以威懾、脅迫...

廖元豪/一黨獨大就需要黨外

在戒嚴時期仍有「黨禁」的台灣,國民黨一黨獨大,於是有了「黨外」這個特殊時代的產物。但沒想到在解嚴將近四十年,國會與總統都...

楊志良/大罷免大成功?還是民進黨悲歌?

綠營在黨主席賴清德「明的」,卻說成是「暗的」的支持下,鋪天蓋地奧援大罷免,傾全力動員黨、政、司法、行政院各部會,特別是中...

薛承泰/七十八歲的魔咒

就在五二○的前一天,台北三峽發生重大車禍,肇事者是一位七十八歲的老翁,衝撞了一群放學正在過馬路的學生與路人,最後連他自己...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