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彥/台灣的地震宿命與近期風險
六月二十一日下午五時左右,台鐵二二九次新自強號列車由花蓮北上,行經秀林鄉因撞到覆蓋於軌道上的土石泥流而有三節車廂出軌,司機與其他八名旅客受傷。四月三日的大地震已使公路交通柔腸寸斷,現在鐵路交通也險象環生,花蓮人祈求一條安全回家的路竟如此艱難。
從長程的台灣地質格局來看,花蓮清水隧道口的土石流是台灣造山運動中難免會發生的一個事件。面對如此宿命,我們要看清最新的趨勢,進而避免未來可能發生的不幸。
有今天的台灣島,是因為幾百萬年來的造山運動。追本溯源,台灣的誕生胎動於三千萬前,古南海板塊向東隱沒,孕育出古西太平洋上一連串火山弧島嶼;這串火山列島跨坐在海洋板塊上往北向古亞洲大陸西緣衝撞,作為最前鋒的「奇美火山島」最早拼貼上來,現在已經成為花蓮瑞穗的一段風景,在秀姑巒溪泛舟的遊客從它山腳下順流而下,渾然未覺那就是台灣造山的胎記。
東部海岸山脈抬升出海面的時間大約是五百萬年前,而遠在此之前,當時還在海面之下的火山島弧西側,在一千五百萬年前已經在海下的地殼深處撞上了華夏古陸的前緣,在現在的中央山脈東側(花蓮玉里)生成了美麗的藍閃石,也在台東卑南鄉利吉村建造了「月世界」;當然,當時這些地質材料都在地殼深處,隨著這一千多萬年來的造山運動,現在已經擠壓到山上,受風雨侵蝕,有的化成土石流。
我們可以說,開始於一千五百萬年前的「蓬萊造山運動」催生了台灣,五百萬年前台灣島的雛形乍現,如同一頭小鯨魚在海上崛起,愈長愈大,愈升愈高,也確定了台灣島地震不斷、斷層密布的宿命。而海岸山脈被海洋板塊推著,像推土機前方的擋板不斷壓擠中央山脈、雪山山脈、西部麓山帶,產生各山脈系統的斷層與摺皺,也觸發二十五年前的九二一大地震,以及四月三日以來台灣島各地大大小小的地震,餘震不斷,山河顫抖,餘波未熄。
四月三日的大地震的震央在花蓮壽豐鄉東方的海下,規模七點三,破裂面向北延伸,在花蓮太魯閣東方與台灣接壤,垂直位移最大量的地點就是花蓮,高達四十五公分,花蓮新城次之,有二十六公分,也正是地震發生以來,花蓮以北鐵公路沿線不斷有落石滾動與近期雨季之後土石漫流的地方。就短期而言,花蓮以北,中央山脈東坡,在餘震與山雨夾擊下,正當多事之秋。
就中期而言,中央山脈的斷層系統似乎是台灣這新一波地震活動的熱區,先兆發生於二○二二年九月中旬的台東關山(規模六點四)與池上(規模六點八)大地震,地質學家的解讀是:「中央山脈孕震構造」動了!最近花蓮以北秀林鄉一帶的諸多餘震與落石,正是這新一波地震活動的症候群之一。
地龍竄動中,我們只宜避其鋒,勿逆其鱗。(作者為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退休教授)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