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彥/大屯火山會再爆發嗎?

話說從頭,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眾多研究顯示,台灣北端的大屯火山群在兩百八十萬年前開始噴發,陸陸續續、層層掩覆的熔岩流與火山碎屑流,構築起一座又一座的山頭,到十萬年前左右才逐漸平息,因此一般認為大屯火山已死。廿世紀的最後一年,台大教授楊燦堯發表了一篇重要文章,他分析大屯火山的火山氣體氦同位素組成,知道這些氣體來自上部地涵,隱示著大屯山下方還有著活躍岩漿庫。本世紀以來,國科會、中研院都積極因應,在台灣北部地區建立了更多高品質的地震測站,民國一百年也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建立「大屯山火山觀測站」。
二○一五年的一篇研究文獻報導紗帽山的一塊岩石,年齡只有一千五百六十七年老,坐實了大屯山就是「活火山」的隱憂。二○一六年,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的林正洪特聘研究員,利用震波的P波與S波找岩漿庫的「陰影」,他估計在大屯山下方廿公里深處,存在一個十五公里長、六公里寬的岩漿層(約四分之一個台北市面積),可能有四公里厚,總體積三百五十立方公里。這篇文章發表在「自然」集團出版的《科學報導》,是科學界頗負盛名、相當有權威的一本期刊。林研究員在後續的科普演講中,將台北市與龐貝古城相比較,問台北會不會走上龐貝古城的命運?(公元七十九年,羅馬帝國時期繁華的龐貝城毀於維蘇威火山大爆發)。
二○二一年中正大學團隊應用同樣的震波陣列資料研究,也發表於《科學報導》,卻得到完全不一樣的結論。他們基本上否定了岩漿庫的存在,而所謂的「震波陰影」是大屯山下方的破碎帶造成的震波散射,而使P波稀薄化。同年稍晚,中研院地科所的黃信樺博士在同一期刊又發表了一篇論文,指出在七星山、黃嘴山下方八至廿公里深處有個岩漿庫,岩漿庫的上緣向北延伸到台灣北方的海域,深度變淺,只有八到四公里深,讓人怵目驚心。
中研院與中正大學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看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因牽涉到大量的數學推導和模型建構,一時還沒有人出來強做解人、裁判對錯。仁智互見其實是一件好事,表示台灣學術自由,博學審問,百家爭鳴,更能找到真相。
地震難以預測,但是火山爆發是可以預知的,重點是我們要有綿密的監測網。除了震波接收站外,大屯山還布建有傾斜儀、水準儀,萬一大屯山底下的岩漿庫有比較大的動靜,我們馬上可偵測得知。
現代科學昌明,台北不會走上兩千年前龐貝古城的後塵,安啦!(作者為中央大學地球科學院兼任教授)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