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良/世事無常,苦煞眾生

大學校園。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大學校園。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楊志良
楊志良
在四十歲以上「長輩」的記憶裡,要考上大學很難,但現在的孩子,要考不上大學很難;在不久以前,要考上國立大學很難,現在要考不上國立大學很難,今年就有七所國立大學招不滿學生;現在要考上台灣大學很難,除了要努力K書外,通常還要去補習班排排坐,加上祖上有德,但不用著急,只要再過幾年,考不上台大就變得很難了。醫學系是無數莘莘學子的夢想,不少人一而再,再而三,全力敲門而不得入,也請再忍耐一下,再過一段時日,考不上醫學系也變得很難。

早年,國中教師都由師範大學培養出來,後來因為教師工作穩定,大學畢業生搶著當教師,各大學紛紛增設教育學程。但時至今日,教育環境惡劣,學生考核教師,家長申訴不斷,老師難為程度直追韓國。韓國老師在家長霸凌下,五年多的時間,多達百人自殺,逼使廿萬名教師不得不上街頭抗爭。台灣則是年輕人對擔任教師興趣缺缺,今年連代課老師都有許多缺額。

早年師大有兩個系的畢業生不用到國中教學,一是社會教育系,黨國時期,報紙電台都是政令宣導,當記者就是從事社會教育。二是衛教系,畢業後當然是從事民眾衛生教育。從事農村衛生教育的同學,宣導的是家人不可共用毛巾以減少沙眼,不可共用牙刷以減少肺結核。現在人洗臉、洗身體、擦乾身體都是不同的毛巾,在當年算是天方夜譚。

本人則是在家庭計畫推行委員會,從事推廣節育,二個恰恰好,教導民眾有關結紮、保險套、子宮內避孕器、避孕藥等知識,以避免生太多而養不起。現在年輕人誰不知道如何避孕,反而是政府及各界拚命催生,祭出各種獎勵措施,但就是生不出來,台灣已不是人口過多,而是嚴重的缺人。

以往鄉鎮公所的「官員 」,俯視民眾,申請一份戶籍謄本要跑好多趟。現在民眾前往洽公,馬上請坐奉茶,尊稱先生、小姐、阿公、阿嬤,還要小心被申訴,成了真正的公「僕」,常有不如歸去之嘆,基層公務員大量流失,以前高普考報名人數眾多,現在報名者車少人稀。

最有趣的是,以前的政務官若是政策或理念未獲得支持,就會掛冠而去,如劉憶如欲徵證所稅、王清峰反死刑。本人推動二代健保,雖獲得通過,但版本不同,精神已失,便堅決辭去署長一職。然而一夜之間,完全變調,政務官寡廉鮮恥,人人要他下台的陳吉仲、行政處分常敗訴的NCC主委陳耀祥,官威何其大,中天不復照就是不復照。為何如此?因為有更寡廉鮮恥,視人民為芻狗的總統及行政院長。

台灣民眾因面臨兵凶戰危,生活水深火熱,導致近三百萬人憂鬱,其中有五分之一的人夜夜難眠,要靠安眠藥,因為害怕世事難料,一覺醒來,就如已經隔世。

(作者為退休教授、前衛生署長)

延伸閱讀

黃國昌批監察院查NCC沒是非 「蚊子院」升格「洗地院」

【重磅快評】NCC護航升級 鏡電視案循「總統旨意」前進

【專家之眼】另一個蘇貞昌—擋子彈的陳耀祥

陳琬惠指陳耀祥違法失職事證明確 監察院應徹查到底

相關新聞

廖元豪/聯合政府的藍白拖

明明大多數民意都期待政黨輪替,為什麼賴清德還能老神在在?為什麼民進黨在施政與政治人物品德上連番出包,卻似乎吃定多數民意根...

陳冲/同樣魔鏡 境界不同

最近有政治人物,舉白雪公主故事中的魔鏡為例,請問魔鏡如果執政黨下台,何人何黨得利最多?提問人無非是希望引發網路上「芒果乾...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408:不放棄就有希望

有對夫妻結婚十五週年,先生送太太一枚鑽戒,價值新台幣二十萬元。太太在削水果時,隨手將鑽戒取下,用衛生纸包好放在口袋裡。後來以為是垃圾,把它送進垃圾車運走了,發現時,她家的垃圾袋已混在三噸的垃圾中送到了垃圾場,怎麼找得回來呢?大家都認為希望渺茫。但是清潔隊員鍥而不捨的找,終於找到了鑽戒。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407:廣義的門當戶對

上帝從亞當的身上取了一根肋骨造了一個女人,女人是男人骨中骨、肉中肉(創世紀第二章 22至23節)。所以創世紀第二章24節說:「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結為一體後就不再分離。

朱宗慶/變動時代的經驗與態度

近日我到杭州參加一場國際藝術管理論壇,這是一個匯聚世界各地藝術行政與管理專業人士的盛會,主辦方也邀請我在論壇中進行一場二...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406:讚美帶來成功

一位國中女生,作文課上偶有佳作,被老師評了甲上,並全班傳閲。這位同學感到意外,但也有説不出的欣喜,以後對作文特別有興趣,更加倍用心。不久,她又有一篇作文獲得「全班傳閲」的榮譽。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