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翠玲/G7抗中之路的探索與調整

從字面意義,去風險一詞至少有兩種解釋。第一種去風險概念,強調封鎖與排除風險來源。例如金融機構為反恐與防制洗錢,終止並凍結任何可能涉及不法的帳戶;此類去風險概念,易與脫鉤劃上等號。第二種是,今年三月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將此名詞用於歐盟對中國政策,主張分散依賴、降低風險,認為對中政策不宜非黑及白。雖然語意模糊,但其欲藉此強調與脫鉤有別。脫鉤是極端的互不往來、保持距離、以策安全;而去風險則認為該保持往來,但不依賴單一國家。至於G7版的去風險,認知經濟韌性需要去風險和多元化、不與中國脫鉤的說法,較近似第二種解釋。
從脫鉤到去風險,何以G7有此調整?推測可能原因之一,藉以強化G7內部凝聚力,化解分歧。不可否認的是,近期在歐洲大陸,質疑美國抗中做法的聲音漸起,法國總統馬克宏即為代表。此時調整激烈脫鉤路線、改採較溫和、中性的去風險,既有助整合,也不得不為。原因之二,亞洲國家在國際間的政經勢力漸起。諸多亞洲國家已在區域裡、國際間對話場域,明白訴求和平反戰,呼籲大國角力當有所節制;對美國在內的G7不無國際輿論壓力。原因之三,管控衝突、緩解與中國的關係,可避免陷入零和或戰爭,維持與中國接觸和溝通有其必要。一言以蔽之:調整路線,符合G7國家的利益。
那麼,去風險概念將如何被運用?一個可能是,去風險或將允許各國採較為彈性務實的中國政策。相較於脫鉤,去風險可能讓G7國家得以根據不同情況、按議題風險等級,採取不同應對策略。換言之,日後不無可能出現的狀況是,G7國家一面堅持民主、人權與安全,反對專制獨裁、對中國施以壓力,一面在氣候治理、公共衛生、一般商業等議題與中國對話並積極合作。從這個角度來說,去風險或許能讓過去幾年間,西方國家逐漸走向僵化的意識形態外交得以稍緩。
不過,最重要的問題是,去風險真有助改善西方國家與中國的關係?就此,答案未必那麼簡單。當歐美各國陸續拋出不與中國脫鉤的訊息、美國總統拜登甚至明示與中國關係很快就會改善的同時,近年來美國大力布局的晶片禁令,卻隨著荷蘭、日本相繼加入,逐漸完成對中國的聯合圍堵。一面是更嚴峻的禁令、另一面卻是放緩的訴求:不再非黑即白的去風險,是兩手策略?不難理解,何以中國對歐美的去風險之說存疑,並視其為脫鉤的同義詞。日前中國外長秦剛在與德國外長會面後的記者會中,即特別提及,中國關注歐盟對中國的「去風險」,是否以去風險之名行去中國化之實。
無論如何,去風險是G7國家在過去幾年大國角力困局後的調整。透過不甚清晰的去風險,西方國家試圖兼顧利益與價值,尋找與中國的競爭與合作之道。不論是刻意模糊或未臻周延,這些探索都是必要的。(作者為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