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Bigbang大聲宣布5月來台!歌唱天才的7件事,歌手不是第一夢想,還曾推過「這個」奇特周邊!

台股盤中一度下跌逾千點 10檔個股仍飆上漲停屹立不搖

中職/張奕日職薪水全給妻子 在台灣獨自一人靠12強獎金度日

辛翠玲/G7抗中之路的探索與調整

七大工業國集團(G7)富裕民主國家領袖矢言,將致力對中國「去風險」但並非「脫鉤」。官員與專家表示,這種說法反映歐洲和日本都擔心會把北京逼過頭。 美聯社
七大工業國集團(G7)富裕民主國家領袖矢言,將致力對中國「去風險」但並非「脫鉤」。官員與專家表示,這種說法反映歐洲和日本都擔心會把北京逼過頭。 美聯社

辛翠玲
辛翠玲
甫落幕的廣島G7峰會在聯合公報裡,提出去風險(de-risk)、不脫鉤來應對中國問題。頓時,「去風險」成為國際間的熱門關鍵字。事實上,去風險之說在近幾個月內已屢次出現在歐美高層的談話中。去風險、不脫鉤是什麼?可行嗎?

從字面意義,去風險一詞至少有兩種解釋。第一種去風險概念,強調封鎖與排除風險來源。例如金融機構為反恐與防制洗錢,終止並凍結任何可能涉及不法的帳戶;此類去風險概念,易與脫鉤劃上等號。第二種是,今年三月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將此名詞用於歐盟對中國政策,主張分散依賴、降低風險,認為對中政策不宜非黑及白。雖然語意模糊,但其欲藉此強調與脫鉤有別。脫鉤是極端的互不往來、保持距離、以策安全;而去風險則認為該保持往來,但不依賴單一國家。至於G7版的去風險,認知經濟韌性需要去風險和多元化、不與中國脫鉤的說法,較近似第二種解釋。

從脫鉤到去風險,何以G7有此調整?推測可能原因之一,藉以強化G7內部凝聚力,化解分歧。不可否認的是,近期在歐洲大陸,質疑美國抗中做法的聲音漸起,法國總統馬克宏即為代表。此時調整激烈脫鉤路線、改採較溫和、中性的去風險,既有助整合,也不得不為。原因之二,亞洲國家在國際間的政經勢力漸起。諸多亞洲國家已在區域裡、國際間對話場域,明白訴求和平反戰,呼籲大國角力當有所節制;對美國在內的G7不無國際輿論壓力。原因之三,管控衝突、緩解與中國的關係,可避免陷入零和或戰爭,維持與中國接觸和溝通有其必要。一言以蔽之:調整路線,符合G7國家的利益。

那麼,去風險概念將如何被運用?一個可能是,去風險或將允許各國採較為彈性務實的中國政策。相較於脫鉤,去風險可能讓G7國家得以根據不同情況、按議題風險等級,採取不同應對策略。換言之,日後不無可能出現的狀況是,G7國家一面堅持民主、人權與安全,反對專制獨裁、對中國施以壓力,一面在氣候治理、公共衛生、一般商業等議題與中國對話並積極合作。從這個角度來說,去風險或許能讓過去幾年間,西方國家逐漸走向僵化的意識形態外交得以稍緩。

不過,最重要的問題是,去風險真有助改善西方國家與中國的關係?就此,答案未必那麼簡單。當歐美各國陸續拋出不與中國脫鉤的訊息、美國總統拜登甚至明示與中國關係很快就會改善的同時,近年來美國大力布局的晶片禁令,卻隨著荷蘭、日本相繼加入,逐漸完成對中國的聯合圍堵。一面是更嚴峻的禁令、另一面卻是放緩的訴求:不再非黑即白的去風險,是兩手策略?不難理解,何以中國對歐美的去風險之說存疑,並視其為脫鉤的同義詞。日前中國外長秦剛在與德國外長會面後的記者會中,即特別提及,中國關注歐盟對中國的「去風險」,是否以去風險之名行去中國化之實。

無論如何,去風險是G7國家在過去幾年大國角力困局後的調整。透過不甚清晰的去風險,西方國家試圖兼顧利益與價值,尋找與中國的競爭與合作之道。不論是刻意模糊或未臻周延,這些探索都是必要的。(作者為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

歐盟 美國

延伸閱讀

荷中外長會晤針鋒相對 不滿北京干預威脅記者

中國駐美國大使空懸多月 謝鋒終啟程赴美履新

秦剛訪波茨坦舊址:戰後秩序必須維護、中國統一必須實現

與德國外長會談 秦剛:中國輸出的是機遇不是危機

相關新聞

廖元豪/聯合政府的藍白拖

明明大多數民意都期待政黨輪替,為什麼賴清德還能老神在在?為什麼民進黨在施政與政治人物品德上連番出包,卻似乎吃定多數民意根...

陳立恆/30年教改,迷途應知返

距民國八十三年那場風起雲湧的四一○教改大遊行,至今恰恰正好卅年。

盛治仁/社會需要以事實為基礎的「傻子」

前一陣子美國總統拜登因為在副總統卸任後不當保留了機密文件而被調查。負責的特別檢察官赫爾(Robert Hur)在二月公布...

方祖涵/有了大巨蛋,然後呢?

在台北這幾天,有幸在大巨蛋看了一場龍象大戰。

周行一/不易覺察的勇氣與承諾

政治大學雄鷹籃球隊僅成軍七年,三月廿四日奪得一一二學年度UBA男一級冠軍,創了史無前例的四連霸紀錄。二○一七年姜豐年學長...

王文華/從開門,到關門

人的上半場,在開門。下半場,關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