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恭/高齡科技產業提升健康餘命

很長一段時間,政府回應人口高齡化挑戰,往往直接導引到長照規劃、推動與投入,雖然長照對於高齡長壽社會是至為關鍵服務,但難稱為整體國家高齡政策,而我國《高齡社會白皮書》政策目標多著墨在高齡者的生活面向,行動策略中難以窺見對於健康與醫療的明確方案。
如果政府整體目標是提升健康餘命,便意指強化預防失能,健康餘命定義是指不受健康與失能狀況影響的人生歲月,已開發國家及世衛組織均大聲疾呼推動健康照護體系改革,強調以高證據等級研究形成介入方案。提升健康餘命是至為艱鉅挑戰,高齡者九成具慢性病、五成以上有三種以上,若未能同時修正醫療照護體系,並提升長者生活、環境與社會安全,創新政策思維恐也難見其效。
政府對於高齡科技的闡述,包括數位科技、物聯網與人工智慧,產業規模則援引健保一年八千億與長照一年六百億投入,許多意見領袖似直接進入長照場景思考,而非高齡議題的宏觀需求。照護場域對科技更缺深入理解,現代數位科技已超越優化流程與減少書寫,而是可能根本改變運作規則。
經濟學估計產業規模有多種方法,單以健保與長照支出推估市場規模可能有偏誤,畢竟醫療與長照面對的是已發生疾病與失能對象,固然這個市場需要更多投入以提升品質,但對於預防失能、提升健康餘命產業規模,仍欠缺明確估計,在經濟部產業分類中恐怕也難明確定義出高齡科技範疇。
所謂產業係指一個經濟體中,運用資金與勞動力從事物品生產或服務提供的各種行業組合,通常包含上中下游完整生態系,且其基本特質為營利取向。但,隨著經濟活動主體不同,產業鏈中也可能同時包含非營利機構,例如醫療與長照領域中,醫院與和長照機構依照賦稅制度的界定,均屬非營利組織,然而,若論集體產業生態系,必然是以營利取向,因此,所謂高齡科技產業應非指醫院或長照機構本身,而是提升醫療與照顧品質與優化照護流程的其他科技應用,而此領域的科技應用也不只數位科技。
若政策的總體戰略目標是提升健康餘命,策略上更應著重於失能預防,而不僅只於長照場域的科技應用。依據國際上分類,所謂失能可分為「身體活動」、「心智活動」及「感官功能」,我國目前高齡者失能比率約為六分之一,科技除提升失能者照護品質外,避免六分之五高齡者於年齡增長過程中進入失能,是提升健康餘命的直接對象,這部分產業營收來源,雖不如健保與長照明確,但其規模應該遠大於從事治療病患或照顧失能者的健保及長照。
欣見政府跨部會提出具創意的高齡政策,但作為主體的高齡議題專業卻被忽略,政府論述高齡議題總導引至長照,達成提升健康餘命與產業發展目標,恐需要更宏觀的高齡專業思維。
(作者為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