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恆/明明能當受益人,偏偏想當被害者!

台灣原本有機會完美繼承過去的文化資本,成為中華文化與儒釋道精神受益人,可是一場「去中國化」,讓台灣產生兩個社會黑洞。   圖為故宮外觀。記者潘俊宏/攝影
台灣原本有機會完美繼承過去的文化資本,成為中華文化與儒釋道精神受益人,可是一場「去中國化」,讓台灣產生兩個社會黑洞。 圖為故宮外觀。記者潘俊宏/攝影

正當全台上演各種缺蛋、缺水、缺電、缺兵的多重宇宙,我們視若仇敵對岸悶聲促成回教兩大山頭—沙伊復交,縱使難讓千年相爭的遜尼派與什葉派前嫌盡釋,但這場外交行動,昭示著中國正用自己的世界觀影響地球村。

陳立恆
陳立恆

許多外媒智庫也發現,有別於美國習慣在區域競合裡拉幫結派、唯我獨尊的強勢手段,中國選擇一條異中求同、和氣生財的合縱路線,這條路線劍指美國價值決定全球秩序的常態,或將帶領走向一個多極分立的明天。

身為台灣人,站在大國博弈風暴中心,看著大陸將世界大同的儒家思想,發揮到外交布局上制衡開拓,從文化破壞者變成文化傳播人的幡然醒悟,讓人再次惋惜台灣在「去中國化」過程犯下的大錯,就是沒有學習兩百年前美國脫離英國後,成為英國文學與基督精神繼承人與受益人的成功經驗,太急於把中華文化從基礎教育根基裡剝離,又沒有能耐找到強而有力文化精神無縫撐起台灣教育的文化內容。

台灣原本有機會完美繼承過去的文化資本,成為中華文化與儒釋道精神受益人,可是一場「去中國化」,讓台灣產生兩個社會黑洞,一是中心思想空洞化,簡單說,沒有在自己文化裡辛勤耕耘,又如何能從中收穫創意?無論威權時代如何蒼白苦悶,不能否認廿年前台灣在亞洲文化影響力,遠大過今天。

正是教改砸掉了咱們的文化飯碗,教育體系與文化建設猶如隻破碗,不斷流失珍貴的文化資本,雖然日韓歐美文化迅速填補,乍看我們的文化面貌相當多元,可是忽略一項事實,那些永遠都是別人的飯碗,不但不能成為滋養文化新活水,反成消耗台灣創意與外匯的文化逆差。

另一個社會黑洞是社會人格分裂,因去中國化是政治行為,它無法解釋如果台灣文化和中國文化完全可以分割,清明與中元到底是什麼節日?關公和媽祖算不算中共同路人?其實當中國的方言、習俗與傳統不復存在,台灣文化就是個空殼,這是那些「去中國化」專家與政客們不能說出口的真相。君不見當一個人長期身處不能自圓其說環境,只能走向人格分裂,所以社會出現愈來愈多雙標現象,凡事不求正確,只求對我有利;譬如說,媒體到處對核能發電口誅筆伐,但對日本排放核廢水汙染太平洋卻噤若寒蟬,如此言行雙標比比皆是,我們又怎麼能夠期待人格分裂的文化建設,能帶領著台灣穩中求勝。

看看今年奧斯卡盛典不難明白文化的力量多巨大,台灣明明可以成為中華文化資本繼承人與受益人,卻偏偏賤踏祖產,甚至想辦法塑造被祖產迫害形象,我想這種被政治扭曲的畸形心理,恐怕是台灣從曾無所不能的寶島,快變成無所不缺的地緣砲灰的真正原因。(作者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

延伸閱讀

立委中壢選區硬戰 藍綠可望重演四年前對戰組合

立委批能源政策錯誤導致台電虧損 政府把黑洞轉嫁民眾

福州花朝節 花神穿漢服起舞

黑鳥腹部「詭異隆起」!他雙手猛推整坨位移 影片結局超展開:出來一大瓶

相關新聞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304:木炭慢慢燒

有位女士離婚後,仍不乏追求者,別人問她為甚麼不趕快找個對象再婚呢 ? 她說:「我現在是木炭慢慢燒,頭一次婚姻失敗,就是因為炭火燒得太快,幾乎是一見鍾情,在兩人瞭解不夠深的情況下,很快就分手了。這次要炭火慢慢燒了。」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303:牠不會咬人

有個人牽了隻大狼狗在路上散步,一般人叫做溜狗。狼狗見人就汪汪叫,狀甚兇悍,路人皆恐懼不安,但主人卻頻頻說 :「別怕!別怕!牠不會咬人。」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302:大花瓶養蚊子?

大哥過生日,弟弟帶了兩隻雞,一公一母,去拜壽說 :「大哥生日,小弟送上兩隻雞,希望大哥將來有個農場。」

劉憶如/美國暫停舉債上限的政經意涵

美國再度趕在最後一刻,由拜登總統及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於前日(二十八日)對舉債上限爭議達共識:同意在未來兩年內,政府舉債暫不...

蘇益仁/阿茲海默症的病理機制逐漸釐清

由於人口的老化,失智症已成全球先進國家嚴重的醫療及社經問題。而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更占失...

辛翠玲/G7抗中之路的探索與調整

甫落幕的廣島G7峰會在聯合公報裡,提出去風險(de-risk)、不脫鉤來應對中國問題。頓時,「去風險」成為國際間的熱門關鍵...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