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翠玲/全球化之後─東南亞本幣結算合作趨勢觀察

所謂本幣結算指的是貿易雙方直接使用本國貨幣結算跨境交易,跳過美元,降低匯兌風險。這套機制首見於二○一○年中國人民銀行和馬來西亞中央銀行之間的協議,原為人民幣國際化的做法之一,後來逐漸為其他國家仿效。
東南亞國家間的本幣結算架構始於二○一六年泰國與馬來西亞之間,後又有印尼、菲律賓等國加入。發展至今六年餘,可見以下特點:
一、成長快速:本幣結算在東南亞雖僅有短短幾年,初期規畫的交易規模也有限,但成長卻頗為可觀。以泰馬兩國為例,在實施本幣交易三年之後,泰馬雙邊貿易額有約五分之一以本幣計價。再以印馬之間的本幣結算為例,一開始占雙邊跨境交易一點四%,二○二○年增加到四%。估計至二○二二年底印尼跨境貿易的十%可為本幣結算。
二、使用範圍擴大:在前述架構的基礎上,印尼、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另在去年協議,將共推以本幣結算的即時跨境電子支付系統,並開放一般觀光、零售用途,供個人消費者或中小企業使用。
三、與區域外部國家連結:東南亞國家並在過去幾年內,各自與中國、日本建立本幣結算關係。例如印尼即分別於二○二一與二○二二年與中日兩國簽署合作協定。而在人民幣國際化的政策目標下,中國也與包括馬來西亞、越南、寮國、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建立本幣結算合作。
由上述發展明顯可見,東南亞新興經濟體對美元的態度正在調整中。雖然東南亞國家依然以美元為主要儲備貨幣,本幣結算機制亦有其局限與問題,但卻也提供新興國家降低過度依賴美元的具體做法;藉以避免重蹈斯里蘭卡面對美元外匯存底枯竭,國際收支失衡,無以為繼,致國家經濟破產的覆轍。而近年美元幣值不穩,使用本幣有避險之意,另亦可加速深化東南亞的區域經濟整合。
不過,在中美戰略對峙的此時,東南亞國家積極推動本幣結算、與人民幣合作、試圖分散對美元依賴的做法,也很難不被賦予地緣政治的想像,甚至有看法認為此為中國超前部署、以應對一旦美國對中國施以制裁的貨幣戰布局之一。雖然這樣的推論是否成立,仍需有更仔細的評估,但是本幣結算逐漸盛行的事實的確顯示,愈來愈多的國家正醞釀將國際貨幣體系從美元中心推向多元化。
最後,鄰近東南亞國家力推本幣結算之際,也為我國政府與業界帶來新的課題。一方面,我國有必要因應對外交易支付貨幣逐漸多元化,以配合愈來愈多的國家採取本幣結算的方式。其次,台商在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多有投資與三角貿易,方興未艾的本幣結算或許也是台灣廠商未來欲降低美元風險時,可以考慮的選項。(作者為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