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午後各地短暫雨 吳德榮:周四第二波春雨 伴雷雨快速通過

蘇益仁/中國新冠疫情的危機已經解除

中國大陸北京市1家醫院急診室內,3日擠滿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及其家屬。(法新社)
中國大陸北京市1家醫院急診室內,3日擠滿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及其家屬。(法新社)

蘇益仁
蘇益仁
全球公衛專家在觀察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的最後一塊拼圖,隨著農曆春節的過去以及中國在二○二二年十二月及今年一月的疫情演變,似乎對此百年大疫的全貌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認知。

由於中國對疫情資訊的不公開透明,各界很難去評估真正的疫情嚴重性。但根據非官方的報導,以及民間的物資及藥物需求,中國新冠疫情的第一波危機已經解除,原因是在各大城市的自然感染率已超過八成。二○二○年三月英國強生首相所倡議的「佛系防疫」,成了中國新冠防疫的國家政策。但因發生在新冠病毒演變的末端,病毒毒性已然減弱到千分之一的致死率,與二○二○年初的百分之二有了天淵之別,此所以佛系防疫的不同階段適用性迥異,成了公衛防疫的經典教材。

大家所關心的農曆春節後農村及鄉下地區所會出現的第二波或第三波疫情,因農村人口密度不高,即使在沒有疫苗及藥物的地區也不會出現太大的疫情。而全球各國對中國旅客入境的管制,應也會隨著疫情的演變而逐漸鬆綁。

因此,新冠百年大疫的全球演變在未來一兩個月應會宣告結束,世衛組織(WHO)也會宣布全球疫情(pandemics)的結束,距離二○二○年三月的全球疫情危機整整三年。最近日本政府也宣布疫情將鬆綁,口罩令及確診隔離也將取消,為新冠防疫下了一個註腳。

公衛專家原先對中國新冠防疫的好奇及擔憂其實是基於幾個重要的數據,即中國大陸人口達十多億,在國產疫苗保護力在五成以下,抗病毒藥物缺乏,而且在長期近三年的清零政策下自然感染率不高,在高傳染率的Omicron病毒疫情下,將導致大量感染,尤其是在老年人口引起重症及死亡。在過去一兩個月確也發生醫院就醫人口及殯葬業處理死亡數暴增等預期的災難,尤其是對醫藥物資的搶購也殃及海內外,但與二○二○年全球疫情及在歐美所造成的重創相比,仍在規模上差異甚多,對一個十多億人口的國家實屬不易。

綜而言之,此次百年大疫給公衛界及流行病學界上了一課,即疫情的嚴重性及疫情發生的早期及晚期,隨著病毒株的演變,在防疫政策上及防疫成效上會有重大差異。如何掌握這些資訊及科學證據,將是防疫政策訂定的成敗關鍵。大家也應記取科學上在疫苗藥物在此次百年大疫的驚人進展,唯有平時的紮實創新研究方能奏效。

此次新冠疫情尚留下一個不解之謎,即季節性流感並未在春節期間流行,避免了兩個病毒同時流行對醫療體系可能引起的重創,這是不幸中的大幸。美國疾病管制署CDC已提出建議,以後每年可能都要例行性地與流感疫苗一樣,在老年及高危險族群施打新冠疫苗。(作者為前疾管局局長)

疫情

延伸閱讀

大陸對南韓旅客入境要求更嚴格 韓總理:復發簽證仍須慎重考量

陳建仁上任首日即視察指揮中心 將調整兩防疫措施

室內口罩令可望解除 專家:該戴就要戴別叫人一定要脫

【Daily Podcast】巴基斯坦清真寺恐攻/中國人口議題及四川新生育登記辦法/蘇格蘭不讓具暴力前科跨性別者關押女監

相關新聞

趙春山/「雙英行」:和陸親美,有何不可?

前總統馬英九今天啟程前往中國大陸,踏上他一生首次的「祭祖之旅」。這是兩岸分治七十四年來,中華民國卸任元首首次訪陸,當然會...

王健壯/台灣當然要質疑王座背後的聲音

當一個國家的閣揆對國會議員說「你不要在那裡講疑美論,大家不會相信」時,疑美論在他的認知裡,顯然是錯誤的、政治不正確的言論...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269:清閒日子少過為妙

侄兒大學畢業時,他的同學們都在找工作,我問他:「你的同學們多數希望找哪些工作?」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268:每個孩子都是天才

造物主創造的世界萬物都是很有用的,有些東西看似沒有用,那不是因為它們沒有用,而是我們人太笨,不知道他們的用處。就像早年煉油科技尚未出現時,地下的原油被人類認為是一無用處的廢物,可是現在哪個地方發現地下有豐富石油,那還得了,舉國歡騰,世界矚目。

陳立恆/明明能當受益人,偏偏想當被害者!

正當全台上演各種缺蛋、缺水、缺電、缺兵的多重宇宙,我們視若仇敵對岸悶聲促成回教兩大山頭—沙伊復交,縱使難讓千年相爭的遜尼...

葉銀華/打破舊經濟模式 新經濟又呈現什麼?

當前全球經濟,正處在強權政治(如美中角力)與黑天鵝事件(如新冠疫情)加速引發的「合久必分」階段,並體現全球供應鏈重組上。...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