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國民黨「費芯大戰」短兵相接握手 徐巧芯一度還扑街

新北淡海新市鎮邊緣 違章鐵皮工廠大火搶救中

薛承泰/生育果然跌破了14萬!

搶救台灣生育率,國健署2020年7月1日起擴大試管嬰兒補助。此為示意圖
搶救台灣生育率,國健署2020年7月1日起擴大試管嬰兒補助。此為示意圖

薛承泰
薛承泰
內政部剛公布了去年的出生與死亡數,分別為十三萬九千與廿萬七千,生不如死達近七萬人,這當然創了紀錄!

去年初筆者即呼籲政府「十四萬嬰兒的保衛戰」,儘管蔡政府繼續加碼,包括育兒津貼上調到每月五千元與增加人工生殖的補助,今年開始免除排富條款等,仍然無功而更返!這符應了筆者所強調的,經濟誘因只是鼓勵生育的必要條件,亦即,加碼頂多只能維持生育率,沒有加碼會跌得更慘!

其實,南韓與日本比我國更早且更大方採經濟鼓勵生育,近五年來南韓生育率卻走向世界最低,而日本去年生育量跌破八十萬人,創了百年紀錄!日本曾在二○○五年創下生育率一點二六人的歷史低點,之後回升,在安倍經濟學與生育補助下,生育率維持在一點三至一點四人超過十年,近年來生育率再度挑戰一點三人。日本政府了解生育率的下滑會加速人口的高齡化,也知道加碼鼓勵生育會帶來「福利依賴」並擴大財政黑洞,但為了阻止生育率續降,只好考慮加發十八歲以下零用金,究竟會產生什麼效果?大家拭目以待。

蔡政府近年頻頻撒幣搶救生育,可是仍連跌六年,目前生育率已達○點九人的超低水準。筆者認為,蔡政府最缺的是扭轉觀念與態度,且事不宜遲,拖久了觀念態度僵化了,積重即難返;簡言之,不去穩固婚姻與家庭的價值,反而將年輕人導向「去責任化」,強化年輕人的個人主義思維,最終就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自私」雖是人的本性,但從國家立場考慮,要大家團結,要年輕人當兵,要下調投票年齡‧‧‧,在去責任化的風潮下,效果只會適得其反!試想,若年輕人不懂得關懷周邊的人,不尊重父母長輩,有可能效忠國家領袖嗎?這就是蔡政府六年來矛盾的執政邏輯。或許剛開始受到年輕人的歡迎,見獵心喜而不斷投其所好,一段時間後,會因黔驢技窮而走偏鋒;更重要地,當年輕人步入社會就會發現自己掉入了「甜蜜的陷阱」!

去年生育再破底,除了長期的觀念與經濟因素,虎年的文化因素及疫情也都是歸因;然而,文化因素會有多大影響?仍值得研究。若政府希望明年有「龍年效應」,即須先拉抬結婚對數,可是今年偏逢「孤鸞年」,不少人認為不宜婚嫁。

去年為虎年,何以結婚情況較前年好?是因為前年因疫情無法在飯店舉行婚宴,去年開放宴客條件,即吸納了一些前年未完成的婚姻,使得虎年結婚對數反較牛年多。因此,政府應想辦法破除「孤鸞年」不宜嫁娶的迷信,此外,還要留意今年的經濟與疫情,才有助於龍年的生育。

可是經濟學家普遍認為今年會面臨全球經濟衰退,若加上疫情回升,今年的婚育並不看好;即使要回到前年十五點四萬人的生育水準,都有困難。至於明年龍年會有如二○○○與二○一二年的龍年效應嗎?這兩個龍年分別較前一個虎年增加三點四萬與六點三萬嬰兒,二○二四辦得到嗎?

最後,去年死亡數達廿點七萬人,不僅創了新高,還比前一年多死了兩萬三千人,增幅也是最高。筆者曾估二○二一年「超額死亡」(扣除老化因素與指揮中心公布的死亡人數)至少六千人,很不幸,二○二二年和二○二一相較,超額死亡也有六千人以上,若和疫情前比,則高達一萬二千人!(作者為台大退休教授)

疫情 日本

延伸閱讀

日本三重縣知事拜會陳其邁 雙方談產業、觀光、教育

中國警告澳洲:對日應小心謹慎 勿忘歷史教訓

赴日本旅遊前是否需要打第四劑疫苗? 林氏璧給這建議

繼南韓後再出手報復?日媒:大陸暫停向日本旅客發放簽證

相關新聞

李清志/木都嘉義一日漫遊

嘉義是一座適合走路城市,特別是這個季節,氣溫舒適,黃花風鈴木盛開,非常適合在戶外走走;步行可以看見都市各種面貌,也可以真...

施振榮/凝聚共識為台灣打造更堅韌的社會

當前全球正面對氣候變遷、節能減碳、疫情、地緣政治造成供應鏈可能斷鏈等種種挑戰,令人感到憂心,雖然在媒體上看到許多有識之士...

陳亮恭/高齡科技產業提升健康餘命

行政院跨部會提出以開創高齡科技產業,預估提升產業規模至三千億,從而達成提升民眾健康餘命達七十五歲。相較多年來高齡與人口政...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271:遷怒先生外傳

洪先生早晨上班時,碰到二樓剛搬來的劉太太,互相問候,聊了二、三分鐘,後來他在路上轉彎時,與另外一輛車子擦撞,雙方吵了起來。

辛翠玲/你也ChatGPT了嗎?

其實人們早已預期,AI人工智慧的時代終將來臨;過去這些年來,也有大量關於如何應對AI的討論,只是當這一刻真的靠近時,還是讓人...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271:真有那麼嚴重嗎?

有位朋友的孩子唸高二時,突然不想唸書,他開始蹺課,甚至離家出走。父母極為緊張,想不到這麼倒楣的事,真的發生在自己家裏。緊張、生氣、無奈也沒辦法,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好讓孩子輟學在家,只要不出去變壞就好了。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