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國民黨研擬兩岸論述 訴求「九二共識就是中華民國」

陳亮恭/獨釣寒江雪的蓑笠翁不孤獨

大前研一出版的《一個人的經濟》。 圖擷自博客來網站
大前研一出版的《一個人的經濟》。 圖擷自博客來網站

陳亮恭
陳亮恭
十多年前,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出版《一個人的經濟》,內容有許多他對世界的觀察及未來趨勢預測,他也指出高齡少子社會趨勢下,無論有無家人或朋友,一個人生活型態在所難免。而且一個人的生活型態早在高中畢業離家求學、工作便開始,這樣的生活形態在繁忙的現代社會中更明顯,即使結婚也可能雙方各有需要忙碌生活,每人每天有很長時間是獨自生活,自然衍生出一個人生活的經濟。

一個人生活型態,在高齡社會固然改變經濟與消費習慣,但也改變社會樣貌,近年英國與日本均於內閣設置孤獨大臣,因高齡者孤獨感儼然成社會新挑戰。尤其新冠肺炎疫情後,孤獨感與社會孤立造成重大身心健康影響與社會安全衝擊。研究發現,多數已開發國家約四分之一高齡者感到孤獨,比較麻煩的是,傳統諮商、團體活動、寵物治療等似乎都成效不彰,面對孤獨感後續造成的憂鬱、失能、失智與心血管疾病風險,頗有束手無策的無力感。

孤獨感是種主觀感受,是自覺與他人或社會疏離的感覺和體驗,孤獨感與是否獨居或有無親友無關,也並非全然欠缺社會連結,孤獨感就是個人主觀覺得不被社會接受,或是無法得到認同與融入。

知名個體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著《走出孤獨》一書,從他的觀察與研究,他認為人的孤獨來自深層自卑感,但書中提到的自卑感不全然是負面意涵,畢竟每個人在生活與社會中活動,多少遇到自己無法企及的人事物,這類自卑感受每個人都會遇到,所以關鍵不在自卑感出現,而是這個心靈黑洞需要外部協助填滿,包括關愛、存在感與安全感,當外部環境無法有效填補,人會選擇封閉自我,轉為自我保護,躲避與外界接觸,避免加深自卑感,甚或衍生出自我滿足的優越感,迫切表現自我,擔心被發現其深層自卑感。

然而,阿德勒也認為,人類生命本意是價值感,是能與世界心意相通的社會性,非離群索居、遠離社會的樣貌。因此,面對孤獨造成的個人與社會衝擊,最大價值並非是單純「超越自卑」,而是「走出孤獨」。擺脫他人眼中既定價值與意義對超越自卑極具意義,但創造個人生活意義則不僅在於超越自卑,更需要讓個人與行為對社會產生意義,這是走出孤獨的不二法門。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是柳宗元的「秋雪」,身處萬物寂寥世界,蓑笠翁獨自雪中垂釣。柳宗元被稱史上最孤寂男人,但他遭遇貶謫並未絕望,而是有所堅持,孤身一人仍望改變國家。依照阿德勒理論,柳宗元或感孤單,未能獲得朝廷認同,但他在永州十年持續透過文學作品展現追求有利於社會的價值感.正是走出孤獨的具體實踐。

三年新冠疫情,不分年齡,許多人都經歷一個人生活,獨自隔離、治療或是家人被隔離後,自己也獨自生活,各種情境都衍生出孤獨感。未來世界即使沒有疫情也會更加孤獨,找尋與社會連結的價值並實踐可化解孤獨感,或許每日默默從事資源回收的長者深有所感。(作者為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

疫情 日本 心血管疾病

延伸閱讀

李梅樹120歲藝術紀念展今開幕 蘇貞昌:致力保存台灣國寶

影/大師設計「透明公廁」鬧故障 民眾如廁全被看光怒轟

宗喀巴大師牙舍利 「智慧之神」特展展出

孩子王當道 金石堂暢銷作家首次由童書包辦前三名

相關新聞

趙春山/「雙英行」:和陸親美,有何不可?

前總統馬英九今天啟程前往中國大陸,踏上他一生首次的「祭祖之旅」。這是兩岸分治七十四年來,中華民國卸任元首首次訪陸,當然會...

王健壯/台灣當然要質疑王座背後的聲音

當一個國家的閣揆對國會議員說「你不要在那裡講疑美論,大家不會相信」時,疑美論在他的認知裡,顯然是錯誤的、政治不正確的言論...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269:清閒日子少過為妙

侄兒大學畢業時,他的同學們都在找工作,我問他:「你的同學們多數希望找哪些工作?」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268:每個孩子都是天才

造物主創造的世界萬物都是很有用的,有些東西看似沒有用,那不是因為它們沒有用,而是我們人太笨,不知道他們的用處。就像早年煉油科技尚未出現時,地下的原油被人類認為是一無用處的廢物,可是現在哪個地方發現地下有豐富石油,那還得了,舉國歡騰,世界矚目。

陳立恆/明明能當受益人,偏偏想當被害者!

正當全台上演各種缺蛋、缺水、缺電、缺兵的多重宇宙,我們視若仇敵對岸悶聲促成回教兩大山頭—沙伊復交,縱使難讓千年相爭的遜尼...

葉銀華/打破舊經濟模式 新經濟又呈現什麼?

當前全球經濟,正處在強權政治(如美中角力)與黑天鵝事件(如新冠疫情)加速引發的「合久必分」階段,並體現全球供應鏈重組上。...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