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81:順著前人的路

喜歡登山健行的人都知道,在發現路況不熟,甚至不知前面還有沒有路的時候,大家就會去尋找前人留下的路標。有些登山隊喜歡在走過的路上、樹上綁些印有隊名的塑膠布條。當我們發現這些小布條時,就確定有人走過。走前人走過的路,就不會迷路。
借鏡日本
我從前在政府機關服務的時候,喜歡看日本經濟發展的書,因為同為東方國家,文化思路有相同的地方,日本值得我們借鏡的經驗,有時反而多於西方國家。走日本走過的路,不容易迷路、跌倒,而且能節省很多時間。想要迎頭趕上,就必需如此。
走別人走過的路,當然不是盲從地跟著別人走,而是看清別人走過的路,曉得哪條是大路,哪條是叉路,哪條是走不通的死胡同,哪條是捷徑,然後選擇最安全快速的路走。
他山之石
我在財政部服務的時候,曾與東吳大學日文研究所合作開日文班訓練日文人才,與美國南美以美大學法學院合作開設國際租稅班;在經濟部時與美國懷俄明州立大學合作開國際經濟人才班,並翻譯美、英、德、日等國財經著作,目的都只有一個,就是瞭解他們走過的路,再選擇我們自己應走的路。當時我鼓勵同仁的一句名言就是:「走別人走過的路,不會跌倒。」
歷史是一面鏡子,別人走過的路就是歷史。人類許多的錯誤歷史上都曾發生過,可惜的是,人經常不能從歷史上得到教訓,因而讓錯誤一再重演。
找出自己的路
日本現在科技進步,很多事都是從別人走過的路走出來的。日本在我國唐朝時,派遣大量留學生來我國瞭解我們走過的路,連文字都學我們的,日本稱之為「大化革新」。現在世界各國派大量留學生到歐美國家,目的也在找他們走過的路,辨明哪條是大道,哪條是叉路,然後找出自己的路。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