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拜登可以「失言」,兩岸不能「失智」

就像「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句話,我認為拜登此時拋出「軍事護台論」不是「口誤」,而是意有所指,說出他內心的真實想法。
首先,無論俄烏戰爭未來發展到什麼程度,美國都是最大的贏家。俄羅斯總統普亭疲於奔命,歐洲隨美國的笛聲起舞,而烏克蘭只是這場東西方利益衝突的「代理人」。但拜登在歐洲的外交勝利,並沒有改變他在國內每況愈下的民意支持度。面對即將到來的期中選舉,拜登想運用美國兩黨「反中」共識,在亞洲另闢外交戰場。
其次,從地緣政治考量,歐洲國家支持美國對烏戰的立場;但在台海問題上,除英國之外,其他盟國不見得會「唯美」馬首是瞻。在亞太國家,日本對美方亦步亦趨;但其他國家,尤其是東協成員,仍採「安全傾美,經濟傾中」的策略。美國要進行歐亞戰略聯結和經濟安保合一,有其相當難度。此時拋出「軍事保台」議題,可以測試一旦台海有事時,美在歐亞兩地盟國可能的反應。
最後,拜登的說法是針對兩岸。美國拒絕出兵烏克蘭的舉動,令台灣民眾對美協防台灣的承諾產生疑慮;美國「印太經濟架構」未列名台灣,則讓蔡政府感到遺憾;拜登此時「選擇性的失言」,對台灣有心理上的安撫作用。另一方面,來自北京的強烈反應,應在華府預期當中。美方早就說過將以「競爭定義合作」來處理對中關係;換言之,拜登是拿軍事保台,作為美國未來在經貿、朝核,以及烏克蘭戰事後續發展等問題,與中共談判的籌碼。
拜登從本身和美國利益的考量,有「失言」的理由;但如因此升高兩岸的緊張關係,那就是兩岸的「失智」,即失去處理自身問題應有的智慧。
如果說「台灣問題」是國共內戰的延續,則今天已因量變產生質變,已經不是國共關係而是兩岸關係的問題。對岸必須面對台灣的政黨政治和社會多元化,不能和台灣執政者進行選擇性的接觸,這也不符合中共對台「統戰」的一貫原則;民進黨則不能忽視歷史的持續性,不能為了建立民共新關係,全然拋棄國民黨執政時兩岸相處累積的經驗。
目前看來,兩岸執政當局都沒有改善關係的意向。疫情當下舉行世界衛生大會,本可為兩岸良性互動開啟一扇機會之窗;但遺憾的是,對岸不願藉此助台一臂之力,坐失既能爭取台灣民心,又可加強人道主義國際形象的「一舉兩得」之機;台灣則是「捨近求遠」,只期待外在「口惠而實不至」的支持,不圖重啟兩岸對話的新辦法。
「執政為民」,面對當前世界的變局,維持台海和平,本是兩岸執政者責無旁貸的當務之急;但如今戰爭的引信,卻是緊握在外人的手中。我們可以預期,拜登往後的每一次「失言」,都會激起台海的另一波浪花。俄烏之戰已提供兩岸足夠的教訓,兩岸執政當局除了體會「戰爭無贏家」的道理,更應認真思考避免戰爭的可行之計。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