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疇/再論「告別蔣經國的棋盤」

繼退輔會於一月十三日蔣經國先生忌日發布的「為什麼要紀念經國先生?」新聞稿,身兼總統/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於經國七海文化園區廿二日啟動儀式上又發表了有所呼應的致詞,一場「一個經國、各自表述」的論戰隨之而來。
在國、民兩黨皆擺脫不了的「黨府一家」(出任總統就是當然黨主席)錮疾共業之下,人們很難區分,引起爭議的內容究竟代表的是政府的官方表述,還是執政黨的立場態度。這點猶待政府和執政黨分別澄清。從執政黨內的非總統人士反應來看,總統的表述並不代表黨方,若是如此,那麼黨方就有必要公開澄清。
當然,大家並沒天真到期待執政黨真的會作澄清;不澄清並不奇怪,因為台灣大多選民根本分不清總統制與內閣制的區別。奇怪的是,抱著經國先生神主牌的在野黨,吃了一記悶虧後,也拿不出一個黨方的回應。
此次的蔣經國歷史定位事件,如同所有其他還懸在空中的「轉型公義」(Transitional Justice)議題,再度證明台灣的自由民主即使走到今天,還依然走不出蔣經國後期所設下的棋盤。
蔣經國的棋盤,往好裡說叫做「融合異見、同赴前程」,往壞裡說,叫做「形成共業、以保子嗣」。此處不判其好壞比例,因為那是歷史學家的工作,我無此資格。但是戰術上,無論是懷柔還是打壓,蔣經國採用的方式是情治系統為主、政務系統為輔,卻是無庸置疑。也因此「情治+政務」的路線,帶來諸多今日說不清、道不明的恩怨情仇。
蔣經國對台灣所做的融合工作,成就大家都已經看到了,甚至享受過了。然而「共業」部分形成的幽靈,至今仍在綁架兩大政黨的棋步,在已然成型(而與蔣經國關係不大)的一人一票民主下,提供了各方內爭外鬥的共業連體結構。種種怪象,有些出於無奈,有些出於刻意,還有些來自被外部認知作戰高手之利用。
台灣可以不必告別蔣經國這個人物,但是一定得告別蔣經國的棋盤,否則永遠走不出新路。理由很簡單:不走出棋盤外,你就繞不出棋盤的路徑;例如,你理解的反共,就只是蔣式的反共,你期盼的革新,可能就侷限於蔣式的革新,你認知中的保台,可能只是在保蔣氏心中勾勒的台灣。
在蔣經國棋盤的共業結構牽制下,政治人物扭扭捏捏,說不出乾脆的話、不敢拿出果斷的政策。就拿「反共」這件事來說。反共有許多種,有人因為自身遭到傷害而反共,有人為保政治地盤而反共,也有人因人權、政治理念而反共。這種攪在一起的「反共」,正是敵方製造矛盾、抵銷力道的最佳切入點。
如果跳出蔣氏棋盤,單就今日台灣論台灣,反共這立場的道理極其簡單,就是為了兩點:A領土不被侵犯 ;B以一人一票為基礎的自由民主法治方向不被剝奪。保台,保的也是這兩點。如果蔣經國先生當年也是這樣定義,那就拿出史料來直說;如果不是,也無妨,畢竟多數人受限於環境和時代。
兩個月前成文「台灣必須告別蔣經國的棋盤」,隨即補充了一篇「別無他途—放下舊情、舊恨、舊利」,最後總結於「法治下的和解—新台灣的唯一出路」。三稿之後,冒出此次蔣經國歷史定位爭議事件,也算是一種巧合吧。
(作者為跨界思考者)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