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宗慶/藝文民間力的擴散與發酵

有幸能以所愛的藝術與各行各業交朋友,從事藝術教育、推廣工作多年,漸漸感受到,這條路並不孤單,除有更多同行者外,也有愈來愈多陪伴者,他們因為某種信念:追求美好生活的擴散、堅信社會將因起身參與而改變,進而投身於藝術文化耕耘。
更可貴的是,與各行各業接觸中,觀察到一股新力量發酵中。從一個人到一群人,更形成一個頗具規模的組織,因接觸或實際參與而認識藝術的美好,成為藝文活動的推動者或催化劑,讓藝術種子在台灣扎根、擴大藝文影響力,這些來自民間的活力與充沛能量,值得期待!
例如以文化為思的社群「文潮院」,文潮院由一群熱愛藝術文化的朋友組成,將原先三五好友聚會,昇華為文化美學交流社團,串聯起各行各業,以「藝術文化」會友,藉由定期聚會、共同參與藝文活動,分享對藝術文化的看法與見解;以文化為觸媒,連結工作與日常,讓藝術成為工作之餘的溫暖力量與成長養分,在幾次參與文潮院活動後,充分感受到這組織的動能!
另一個值得分享的是「台灣建築美學文化經濟協會」,建築師對我來說,既是藝術家、設計師、工程師,更是幫人們實現美好生活夢想的魔術師!看到協會的運作和活力,更體悟建築師如何以專業為核心,透過「人文、科技、藝術」等價值,為台灣建築美學與生活環境不遺餘力;更積極舉辦講堂、研習營等活動,帶動群眾對建築美學文化經濟的認識。
藝文環境共生共好,是由個人藝術文化、美感素養提昇出發,點滴積累而成,更進一步,當藝術文化與人們生活結合,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態度與價值觀念深刻改變,將可為人們帶來更豐富的精神享受與審美的愉悅。
我常說台灣文化底蘊豐富多元、人才濟濟,藝文創作總能推陳出新。憑藉藝術家或藝文工作者的熱情,早年為台灣藝文發展奠基,這些年來,政府從場域、環境和資源投入、累積,已有蓬勃發展樣貌。
但我相信,讓社會進步的最大動能應來自民間。個體力量看似分散,但若能聚焦追求共同價值、以組織帶起動能,成為相互分享、持續成長、情感依靠的所在,於系統面更能凝聚力量,帶動整體環境提升。
台灣社會的各個角落、我們的周遭生活,有為數不少以不同專業為核心媒介所凝聚的組織,漸漸投身於文化美學的提升,為各行業注入藝術力量。
這些投入,也將潛移默化的對群眾、社會帶來向上、向善的力量,而這正是社會最寶貴的力量。我心懷期待,接下來台灣若能興起下一波民間美學浪潮,使藝文推廣民間力擴散發酵,讓藝文環境的底盤坐穩坐大,將有機會爆發另一股動能!(作者為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