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輕颱百合生成 吳德榮:周末熱帶系統對台威脅不可小覷

台美貿易談判增籌碼? 路透:中油擬收購美頁岩氣資產

別讓「大罷免」罷掉民主

大罷免進入第三階段,24名藍委罷免案加1席市長案宣告成立,7月26日投票。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大罷免進入第三階段,24名藍委罷免案加1席市長案宣告成立,7月26日投票。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經過逾半年醞釀、「公民團體」與地方系統強力動員、側翼媒體全面配合,大罷免陣營終於「完成」三階段罷免提案行動,中選會通過將在七月廿六日,舉行廿四席國民黨立委及新竹市長高虹安的罷免投票。

罷免制度本是憲政體制中的非常機制,設計初衷是為了在特定民代嚴重違法失職、喪失民意基礎時,提供選民糾正的出口;但當它淪為單一黨派進行鬥爭的政治武器,民主體制便已遭到本質性破壞。

台灣的罷免制度門檻設計為「同意票達選舉人四分之一、且多於不同意票即通過」,相對於選舉門檻低得多,卻為意圖玩弄制度之政治團體留下操作空間。過去罷免被視為基層民意對權力的制衡,今天卻變成政黨由上而下貫徹追剿異議者工具,名為「民主」實為「霸凌」。

「大罷免」不僅是對代議政治的諷刺,更是對民主憲政的侵蝕。選舉制度的設計基礎在於任期制與程序正義,民意代表經由多數民意授權進入議會,應有固定任期以施展政見並接受民意檢驗。但如果政黨可隨時透過罷免推翻選舉結果,便等同否定了選舉本身的正當性。

罷免若淪為報復性工具,社會將陷入不斷撕裂的惡性循環。一方發動罷免,另一方必然反制,政治制度將從治理平台轉為鬥爭戰場。民代恐不再思考政策推動,只能設法保住位置以閃避爭議,導致政治全面民粹短視化。尤其在重大改革或爭議法案上,任何堅持原則、拒絕討好特定利益的行為,都可能遭遇「政治清算」的報復。

制度濫用還會導致社會資源與政治參與的失衡。動員罷免需龐大資金、宣傳與組織動力,一般公民難以回應,形成政治強者對弱者的結構性壓制。在這場以「大罷免」為名的政治鬥爭中,受害的不只是特定政黨或民代,而是所有無法掌控資源、缺乏話語權的社會群體。

當制度變成鬥爭工具,人民對制度的信任也將隨之崩解。罷免權轉化為少數團體的操控工具,表面上看似民主參與熱烈,實際上卻是沉默的多數遭受政治資源掌控者宰制。最終選民將對政治產生幻滅,認為投票無效且無望,助長反智與厭政情緒。

罷免必須符合「例外」、「保留」與「自制」的原則,它不是正常政治競爭的延伸管道,更不應成為清洗異己、製造寒蟬效應的利器。

制度設計本應保障不同的聲音共存,若今天我們默許「大罷免」成為政治鬥爭的常規武器,明天我們可能就得面對「制度失靈」的全面危機。在這個關鍵時刻,社會應更勇敢地提出質疑:罷免制度真正的使用者,是公民?還是權力者?罷免制度的對象,是不適任者?還是不同政治意識形態者?

當選舉結果可以隨時被罷免取代,當罷免變成政治鬥爭的日常手段,那麼下一個被「罷免」的,恐怕就是民主本身!

延伸閱讀

美轟炸伊朗3處核設施…藍批賴清德還在搞大罷免 嘆「國人只能自保」

罷免一二階重複無涉偽造 罷團、律師、中選會說法一次看

桃三立委反擊罷免逐里問政啟動 議長邱奕勝站出來帶頭反罷免

桃三罷魯宣傳726投同意罷免票 綠議員合體車隊宣傳起跑

相關新聞

名家縱論/文化底蘊與科技創新

上個月下旬隨馬前總統訪問大陸,在敦煌參加了「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活動,由高齡八十七歲的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做專題演...

大屋頂下/賴清德揹金甕看風水

賴清德用一句台諺譏諷中共,卻不啻維妙維肖地描繪出他自己現今的身形:「家己(自己)揹金斗甕(骨灰罐),閣(還)替人看風水。...

星期透視/一讓再讓,台灣應對關稅戰有招嗎?

川普打關稅戰,向需要美國市場的各國索討「買路財」,各國只能設法應對。但台灣應對的招是什麼?難道只能一讓再讓?

錢發基層 讓人民喘口氣

一萬元現金,看起來不多,卻能讓辛苦的基層喘一口氣;而那些一聽到「普發」就跳出來批評的人,才是真的離地、冷血、虛偽。

阻普發1萬 是與民為敵

立法院十一日通過「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眾消費韌性」特別條例,民眾多只關切通過普發現金一萬元,刪除撥補台電一千億,...

搶修復電與撥補千億 是兩碼事

丹娜絲颱風對南部地區造成重創,台電連日來不分晝夜辛勞的搶修電力,著實令人動容。不過,執政黨卻趁此機會大肆批評在野黨,說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