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失智友善社會 台灣當務之急

國內心臟外科權威、前衛生署長林芳郁罹患失智症,引起各方關注。他曾任三家醫院院長,推動急診EMT制度,是國內深具卓越貢獻的醫界人物,如今罹病,令國人深感不捨。
失智症有多種風險因子,連最了解醫學的林芳郁醫師亦無法避免。其妻林靜芸醫師是台灣第一位女性外科醫師,為整形外科重要人物,曾獲中華民國十大傑出女青年獎。當她面對丈夫病情時坦言:「當時我心理上,是排拒接受他失智的診斷,但在行動上,我還是採取相應的對策。」由此可知,不只病人有可能展現了產生所謂的庫伯勒-羅絲模型,即所謂的「悲傷五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和接受」,陪伴家屬亦有可能有此情緒轉變。更重要的是,她選擇勇敢面對,分享經歷,展現醫者的典範。
還有許多知名人士罹患失智症,如知名導演侯孝賢,美國總統雷根等。依據國際失智症協會二○一九年全球失智症報告估計,全球有超過五千萬名失智者,到二○五○年預計將成長至一億五千兩百萬人,即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台灣失智症協會以台灣人口數推估,民國一三○年失智人口恐逾六十六萬人,每一百人就有三人失智,到了民國一五九年失智人口恐逾八十四萬人,即每一百人有五人失智,足見失智症已經是台灣必須直面的重要議題。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預估在二○七○年老年人口比率將增至百分之四十三點六。因此如何打造高齡友善的社會是政府的必修課,除了明年即將上路的長照3.0外,如何打造失智友善場域,增加失智症者及家庭參與,並且改善社區周圍設施,是亟待政府投注更多資源的領域。
所謂「上醫醫國」,一對醫界翹楚在其暮年之際,藉由先生罹病的經驗,親力親為的照顧,站出來醫治國人對於「老年癡呆」的誤解,也提供照護經驗於罹病者家屬,不愧醫者之名。
林芳郁醫師的案例提醒我們,即便身為頂尖醫師亦無法免疫於失智症,家屬的挑戰與脆弱仍可能無異於一般民眾。保障失智者權益、推動社區共融,已是台灣社會的當務之急。感佩林靜芸醫師在艱困中仍勇敢發聲,期盼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為打造高齡友善社會而努力。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