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郁醫師的故事 敲響台灣失智政策警鐘

曾任三大醫院院長的林芳郁醫師退休後罹患失智症的消息,引發台灣社會廣泛關注。他的妻子、醫師林靜芸成為照顧者,並將兩人的故事寫成「謝謝你留下來陪我」一書,今天將舉行新書發表會。
這不只是醫界一位重量級人物面對疾病的生命故事,更是一面鏡子,照見我們對失智症的理解與政策準備需要更多長足進步;這不只是生命經驗的坦誠揭示,更像是一記深具象徵意義的警鐘—目前的失智症政策架構要如何應對失智症在生理、心理、社會、倫理面所帶來的複合性挑戰。
長久以來,失智症在政策體系中常被擱置在「長期照顧」的邊角。政府規畫失智症策略,往往從照顧人力、安置機構、家庭補助著手,卻缺乏對於這項疾病的整體認識與社會文化的深層回應。失智不是某些人「失去功能」後的終點站,而是一個人在疾病進程中仍然擁有身分、價值、情感、記憶與人際連結的生命歷程。
更令人警覺的是,與癌症或中風相比,失智症的影響更持久、更全面。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患者,往往在十年、甚至十五年中逐步退化,他們的家庭則在這段時間裡持續承擔照顧、經濟、情緒與決策的多重壓力。這是一種無聲的崩塌,不一定會突然發病、也不會立即治癒,而是在漫長的日常中悄然改變整個家庭的樣貌與命運。
在國際上,失智症早已被視為公共衛生優先議題,甚至有國家將其視為國安挑戰。美國在二○一一年通過「國家阿茲海默症計畫法案」;日本在二○二三年頒定「失智症基本法」,強調與失智者共生的以人為本社會價值;澳洲也在去年發表了最新的十年國家級失智症政策。這些國家皆以跨部會協作、民間參與與人權導向為基礎,重新定位失智症為公共健康與社會永續的核心議題。反觀台灣,「健康台灣二○三○」雖廣納各種健康促進策略,卻對失智症著墨甚少,未將其視為政策主體,亦缺乏跨部會的整合思維。台灣若仍停留在過去的照護框架與思維模式,將無法迎接即將到來的超高齡與失智社會挑戰。
我們面對的是一項既深刻又複雜的社會挑戰,牽涉的是攸關整體社會運作的全面性議題,涵蓋了金融保障、社會處方簽、勞動人力調整、社會安全體系的建構,乃至預防醫學、公共健康與臨床治療的整合。失智症遠遠不只是長照與醫療議題,更牽動著文化、教育、城市設計、工作結構與倫理價值的重組。這整個社會的共同課題,是關乎全民福祉的挑戰。
我們需要的不是將失智症再度編入另一版長照計畫,而是將其納入健康政策與社會設計的核心。失智症的預防、早期診斷、功能支持與社區參與,應被視為全民健康策略的一環;病患與照顧者的生活品質,也應是公共資源分配的重要指標。我們不只是在延長壽命,更在追求有尊嚴、有連結、有意義的生命。當我們重新思考國家健康政策的未來方向,不是因為過去做得不夠,而是因為社會已經走到了一個需要深化、整合與創新的關鍵時刻。
台灣社會面對失智症正處於一個需要深化、整合與創新的關鍵時刻,在這個節點上,國家的健康政策不該只是延續既有路徑,而是要勇敢開創新局。是時候為失智症在「健康台灣」的藍圖中寫下新的篇章,不只是為了今天的患者與家庭,更是為了明天的你我,為了建構能實現共融、尊嚴與希望的台灣社會。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