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貪不信不怕 遠離詐騙
日前參加社區防詐騙宣導活動,由三峽分局偵查隊楊小隊長主講,一開場便提及內政部警政署的「一六五打詐儀錶板」網站,用最具說服力的數據導入。他指出,五月報案達一萬六千多件詐騙案,損失金額高達八十七億三千萬元。於此同時,聯合新聞網報導少事新制上路兩年,去年青少年刑案嫌疑人數仍創新高,且從事詐欺犯罪高居首位。
不論是詐騙報案數、還是愈來愈多青少年成為詐騙加害者,種種數字背後是無數民眾的血汗錢。政府雖然投入極大資源,但詐騙集團依然花招百出並翻新詐騙手法,讓每日的報案數依舊維持在五、六百件,實在令人憂心。
詐騙集團早已進行轉型,不再只是簡單的電話騙術,而是一場有組織、高科技、深度操控的人性戰爭。從假投資、假檢警到情感詐騙,每一種手法的核心都是「利用人性」:貪婪、信任、恐懼、愛情。其中,假投資詐騙成為詐騙手法第一名。近期各地頻傳詐騙案,例如基隆一名郭姓男子遭「複合式詐騙」,先被「假外甥」騙走二三○萬元現金,隨後又遭假銀行、假一六五、假檢警以「資產公證」名義詐取七兩黃金,損失慘重。台北市一名退休男子在交友軟體結識女網友,被引導加入假股票群組,於面交四○三萬元後無法出金,才驚覺受騙報警。桃園八十歲蔣姓老翁亦遭投資詐騙,先損失百萬退休金,對方再索廿七萬元時被友人發現異狀,報警後警方逮捕兩名詐騙集團成員。
除了假投資,假檢警等傳統詐騙手法明顯升級。以往詐騙集團多透過電話謊稱民眾涉及刑案,要求監管帳戶,而現在,他們更採用視訊技術進行詐騙,甚至穿上警察制服、模擬辦公室背景,用視覺逼真度提高說服力。有被害人指出,曾在視訊中看到十多位「警察」坐在辦公桌前操作電腦、列印資料,對方甚至用正式語氣要求配合偵查並不得對外透露訊息。這種心理壓力讓受害人無法思考,逐步落入對方詐騙節奏當中。
最可怕的是利用人性的善良。詐騙分子了解人們面對恐懼時會尋求庇護、面對金錢時容易被利誘、面對感情時缺乏戒心。他們投入大量時間經營關係、製造陪伴感,讓人誤以為遇到真愛、真朋友或真警察。一位護理師在社群平台上認識一名自稱在美國從事房地產的男子,對方長時間與她互動,最終以資金困難為由,騙走她的帳戶資料與積蓄。這不僅只是金錢詐騙,更是情感掠奪與背棄。
從這些案例可以看出詐騙集團的手法已經進化,從「誘騙點擊」轉為「打造情境」,進化成為團隊運作、分工明確的犯罪網路,並非單靠警方或宣導活動就能根治,需要整體社會共同警覺與提高反詐騙素養。
事實上,詐騙的本質是心理戰,若民眾本身缺乏辨識與自我防衛能力,再多制度都可能被繞過。楊小隊長說:「當你認為自己不可能被騙時,你就離被騙不遠了。」這句話點破核心問題:多數人不願相信自己會成為受害者,正是這樣的心態,讓詐騙有了可乘之機。當全民具備警覺意識,當「不貪、不信、不怕」成為社會共識,詐騙集團才會失去他們所依賴的人性破口。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