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商國是流局 程序與誠意 綠雙重失焦

總統賴清德原訂昨日邀集在野黨主席「共商國是」,卻因會議設計流於單向簡報、閉門作業,最終民眾黨主席黃國昌與國民黨主席朱立倫雙雙表態不出席,使這場本應促成和解共識的會談流局。此一發展不僅錯失重建朝野互信的契機,更凸顯執政黨在程序與誠意上的雙重失焦。
原本令人期待的有利朝野的對談國是,變成單向的「國安簡報」,從會議安排初始就頻頻出現問題。總統府雖強調比照民主國家慣例,卻未設公開程序、未設雙向互動、也未開放在野領袖發表立場。民眾黨批評議題限縮、安排倉促、過程缺乏溝通;國民黨則提出具體建議,包括至少應讓在野黨主席於簡報前公開發言、公開會前段落,及增列非國安議題如經濟、科技與能源安全等對話內容,總統府卻始終未正面回應。當朝野對話淪為總統致詞與部會報告的時間配置競技場,「簡報」變成主軸,「溝通」反成點綴,自然難以獲得在野黨認同。
尤有甚者,會議前後更頻見媒體放話、側翼攻訐,甚至涉入國安會副秘書長徐斯儉的角色操作,種種行徑與「坦率真誠交換意見」的初衷背道而馳。民眾黨指出,國安會成員疑似配合政治側翼攻擊在野黨主席,國民黨也質疑總統府刻意設計閉門形式,藉以營造「在野不挺國安」的輿論氛圍,為未來推動國安相關立法與「大罷免」正當性鋪路。若「國安簡報」變成政治操作的工具,無異於濫用憲政資源、削弱民主制度的正當性。
民主政治講究對等、講究程序,更講究信任的建立。在此背景下,總統府一方面安排「國安簡報」,另一方面卻密會罷免推手,實難讓人相信其召集在野會談是為了誠意對話而非策略部署。這場「國是共商」最終演變為朝野斷線,與其說是在野缺席,不如說是「制度本身缺席」,誠信已然破功。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適逢大法官提名進入立院審查期,本應是朝野在制度價值上的交集時刻。若此時不能誠懇搭建對話平台,未來重大憲政議題恐將淪為另一場政治角力。正因如此,重啟朝野對話之門,不是形式安排的問題,而是執政者能否放下高姿態,接住在野與社會釋出的橄欖枝。
誠如在野黨所言「行動勝於空談,人民大於朝野」,總統若真心為國,應正視在野訴求、回歸制度正軌;否則再多的簡報,也掩蓋不了對話破裂的實質;再多的政治語言,也無法修補人民對民主誠信的信任赤字。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