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方案在脫馬入中?試以陸網民「反做題思維」回應
六月八日黃年先生〈中國方案在脫馬入中〉提出中國未來走向的諸多問題,本文擬以近年大陸網路輿論為視角,略陳可能獲得高贊的回應方式。
一、中國是否已經準備好引領世界?
或已有預案,但不會明說,一因計畫趕不上變化;二因列國歸心之前,硬幹只能事倍功半;三因說了做不到會難堪,不如任民間暢想、學界研究,官方保持低調,偶爾釋放新科技訊號挑逗一下即可。若問實際上的困難,則須看到美國被軍工與金融寡頭盤踞的教訓,中共首重的是中央控制力與實體經濟,軍事與金融霸權對此反會成為毒藥;「既要又要」之法尚待摸索,也可能根本不存在。故不如讓美國撐著,中國繼續專注基建與和平能量,慢慢積累影響,待列國對美更加離心後再行下一步。中國的競爭姿態不是正面對抗,而是「纏抱」式的漸進蠶食。
二、如何避免引發他國疑懼?
無法避免。疑懼強權屬合理反應,敵對勢力也會刻意煽動。若為避免疑懼而自限發展,只會被逼得不斷退讓。若說民主化可化解疑懼,蘇聯即為反例。強國應重實效,不在乎觀感;若他者疑懼會妨礙我之目標,便多軍演幾次,明牌施壓可也。
三、如何成為「可信、可愛、可敬」的國家,回應世界期待?
須先反問何謂「世界」與「期待」。所謂自由世界對中國的期待,多數是中共轉型甚至崩解,讓外資得以攻城略地,文人得以搭著受害者塑像的肩膀,在歷史的審判席上賣弄轉型正義。台港不少人即坦然以此為願景,大陸雖也有少數「恨國黨」與此同調,但主體社會與政府當然不會聽從此調。
若世界的敵意與成見難以改變,因應之道便是將敵意者放逐出人們視聽中的世界:放大親華聲音,報導中國正面影響,而將死硬反中者塑造成反派丑角。此不假官方推動,平台演算法與愛國自媒體自會向此靠攏,如此篩將下來,中國便是真正符合世界期待的負責任大國了。至於國人長久以來對外界觀感的過度在乎,亦可由此翻轉重塑「是他們應在乎中國人怎麼看」。
四、中國如何報償人民?兩岸問題如何成文明典範?
唯此提問難見自信答覆。當前債務壓力、民生負擔與官僚體制沉痾難解,即使產業能繼續升級擴張,普通人能分享到多少紅利,亦不容樂觀。
兩岸方面,雖有主張武統並徹底改造的強硬論調,理性者猶多預期北京仍會顧忌觀感而繼續懷柔「惠台」,而台人亦將重演港人路數,不改傲岸,暗中抵制,倘若強勢鎮壓真在台海發生,雙方惡意即全面坐實。出走者將以此證明中國無可救藥,留下者則成為負面樣本,方便鍵盤政治家證明「民主路不通」。
總結來說,今日大陸網民在論戰中已形成「反做題思維」共識:不信世界秩序會因你達到某種價值標準就給你位置;面對質問,不接受他者預設的框架,搶占定義權與裁判位才是正解,反正敵人也不會真想跟你講理。此雖似無賴,卻已是當今國際通行的論戰伎倆。我們今後要相處的,就是已用此等思想武裝起來的網民。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