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國民黨周五立法院會擬放行台電千億元撥補案 不少藍委不滿

中南部慎防連日致災雨 吳德榮:這天台灣東方擾動發展 關注是否威脅

以伊衝突下的數位認知戰

中東局勢正進入一個嶄新階段。以色列伊朗之間的衝突,儘管仍以火箭彈、無人機與跨境突襲為具體表現,背後實則蘊含更深層的制度競爭與全球權力重構。在哈馬斯與真主黨的行動背後,在紅海商船遇襲與社群平台訊息混戰之中,嶄新的戰爭樣態—數位認知戰爭,正在醞釀並加速演化。

正如冷戰時期中東曾被視為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角力的外圍戰場,今日的中東也再度成為數位時代制度對抗的試驗場。然而,這次的武器不再是坦克與飛彈,而是頻寬、平台、資訊主權與感知干預。

以色列總理內唐亞胡的中東戰略可被視為「代理人剝離論」的實踐,透過對哈馬斯、真主黨、胡塞武裝的定點清剿,削弱伊朗在地區的滲透與代理體系。這不僅是傳統軍事「戰略縱深剝離法」的重演,更從資源依賴論的角度,針對伊朗對外權力投射的網路支柱進行有系統的摧毀。

根據資源依賴論,組織的生存與影響力建立在其對外部資源(人力、武器、資訊、敘事空間)的掌控與交換能力。對伊朗而言,其影響力來源並不僅限於石油與軍事,更關鍵的是對代理勢力的資源供應與認知整合能力。一旦這些節點遭破壞,伊朗不僅在地緣上被孤立,在意識形態與資訊輸出的節奏也會被擾亂削弱。

這在當前國際秩序出現權力空窗的情況下更顯有效。隨著俄羅斯深陷烏克蘭泥淖、中國進入戰略收縮,美以同盟重新取得地緣主導的「干預視窗」,進而強化對中東秩序的再塑與制度性壓制。

但正如國際政治學者戴雅門(Larry Diamond)提醒的,軍力削弱僅是表層衝擊。真正支撐極權政體穩固的,並非坦克與政令,而是其對資訊主權的掌握,以及對公民感知系統的深度塑造與封鎖。然而在數位世界中,衛星、雲端、頻寬乃至演算法,都能被重新編碼為顛覆工具。若資訊開始滲透,極權國家的社會控制系統便如多孔堤壩一般開始失衡。

在這種新型戰爭結構下,「數位顛覆戰」成為顛覆極權統治最具成本效益的手段之一。這種戰爭無需一兵一卒進入敵國國土,卻能透過資訊滲透、敘事解構與感知自由,使體制失去合法性來源。

這不僅是認知層面的鬥爭,更是針對資源依賴網路的結構性破壞行動。極權體制高度依賴對資訊流的控制與感知系統的穩定作為其「統治資本」。一旦該依賴網路被切斷,政權存續將面臨深層風險。

若數位主權的鬆動在伊朗得以實現,其模式勢必被其他區域權力加以模仿與擴散。資訊戰不再只是輔助戰術,而是戰略主體。制度性的壓迫若可在無砲火之戰中瓦解,和平將可能出現在制度競爭的結構性重組之後。

這也顯示出現代國際關係中一個本質轉變:權力不再來自領土占領,而是來自資訊節點的操控。中東未來的穩定,將不建立於地緣勢力的平衡,而建立於資訊流的自主與認知場的多元。

「以伊戰爭結束能讓中東長治久安?」若僅以軍事戰果來衡量,未免過於淺薄。事實上,真正能改變制度穩定性的,不是邊境上的飛彈密度,而是人民能否看見不同的真相、聽見被禁的聲音。

在資訊真正自由流動的那一刻,和平也將從一紙協議的妥協,轉變為人民主動選擇的制度轉向。從加薩到德黑蘭,真正的戰場不再是疆界,而是雲端。真正的勝利,不是征服,而是讓公民重新獲得感知的主權。

中東 以色列 伊朗

延伸閱讀

襲擊摩薩德設施成功!伊朗革命衛隊:情報機構起火燃燒

雙方未進行和談!川普曝「沒有尋求停火」 盼伊朗「完全放棄」

陸:駐以色列、伊朗使領館 正迅速組織撤離大陸公民

以色列與伊朗衝突延燒 印度籲人民撤離德黑蘭

相關新聞

警覺關係暴力 尋專業協助

日前新北市土城區一名男子當街砍殺妻子與小姨子,引發社會關注。但關注焦點置於保護令有何作用,或甚至保護令可能是導致殺妻的導...

想拿諾貝爾和平獎 川普尚待努力

以色列總理內唐亞胡七日在白宮與美國總統川普晤面時表示,已推薦川普為諾貝爾和平獎的候選人。

關稅談判黑箱 袂曉駛船嫌溪彎

川普政府第一波關稅通知函十四國名單放榜,台灣未列其中。特定媒體引述「知情人士」放話:由於預算遭到凍結,談判官員無法像他國...

大惡罷失敗 賴應下台

距離大罷免投票已沒幾天,如果大罷免成功,只要拔掉幾位國民黨立委,重選之前,民進黨馬上變成多數,賴清德就是超級總統,掌握一...

讓無人機殉職而非消防員

新北新店廣興橋粗坑壩水域,八日有民眾闖禁區玩立槳溺水,卻導致消防局救溺的船艇翻覆,造成二名消防員因公殉職。

濫砍傷林的綠電 萬物恐罹災

丹娜絲颱風過境台灣,造成不少災情,尤其以西南部最為嚴重。依照以往經驗,從西部登陸的颱風多會導致嚴重災害。可是颱風來臨前並...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