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員工被要求擺拍?台電官方開嗆電力產業工會:百餘人的團體

台積電嘉義廠再傳意外!工人被300公斤冰水管砸中 傷重急送醫

中職/10132人!獅隊新莊主場熱鬧 改寫非假日票房紀錄

星期透視/建構兩岸和平論述 此其時矣

賴清德總統上任以來,台海緊張陡升,美軍印太司令稱台海沸騰夜不成眠,國防部長顧立雄稱二○二七年「達到高戰備」,針對台海可能戰亂各式兵推不斷,為此,賴政府似已進入危機準備階段,加強軍購延長役期,強化內部管控,限禁兩岸交流。賴政府的作法,說明台灣似已進入緊急狀態,但何以至此?如何回歸常態?這些有關危機控管的相關問題卻乏人問津!

台海瀕戰固然責在雙方,但兩岸實力懸殊,台灣禁不起衝突乃人盡皆知,如何降溫以期回歸和平刻不容緩。

台灣的兩岸和平論述,必須考慮三個因素。首先,是台灣的決策思維是否傾向兩岸和平?此問題看似愚蠢,但在選舉的利害考量下,竟成主宰兩岸和平的關鍵所在。

同是台獨堅定支持者,蔡英文上任之初提出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條例,不避諱「九二兩會會談的共同認知」,直到第二任國慶講話,才首次提出兩國論。然而,賴清德上台頭兩個月,已五次提出擴大版新兩國論,看來賴的思維中,壓根沒有兩岸和解。兩岸體制不同、對未來走向看法各異,分歧難免,但賴清德將對方定位為境外敵對勢力,傳達的是什麼樣的訊息?在兩岸官方溝通管道全無、隨時有擦槍走火之際,以準緊急狀況的高度,管控兩岸交流,這讓人懷疑,最高決策當局所想的,真的是兩岸和平嗎?

其次,假如國際強權願意背書,倡議台灣主權的抗中路線,便有可能實現,因此,台灣是否採取和平的兩岸政策,與區域大國的態度密切相關。

甫結束的台海防衛兵推,美國前太平洋艦隊司令稱,美國是否介入台海衝突,與衝突是否導因於台灣以及台灣是否有自我防衛的決心有關。過去的經驗是,美國軍人較熱衷於國際秩序的維護,而文人總統對可能造成與大國的軍事衝突,卻是戒慎恐懼。韓戰期間麥帥和杜魯門總統齟齬最終導致前者去職,原因正是對中態度;越戰期間,詹森總統在轟炸北越港口前,一定要確認港口內是否停有中蘇船隻,不與大國開戰的態度一目了然。最近川普和副總統范斯紛紛表示,美國不再優先考慮保衛其他國家,印證美國避戰大國的政策,前後如一。

第三個要考慮的因素,是嚇阻是否有效的問題。

烏克蘭位於西歐屏障,歐盟加上美國的GDP是俄羅斯的廿五倍,但除了發動攻擊的二○二二年俄國經濟成長率為負二%以外,其後連續兩年成長率都高於三%,顯示西方國家非但不願出兵協助民主烏克蘭抗俄,連對俄經濟制裁都漫不經心。如今面對GDP和人口均超出俄羅斯十倍的中國,要西方國家的經濟制裁發揮震懾效果,恐怕不易!更何況拜川普政策所賜,中國大陸經濟影響力日增,以周邊國家為例,目前東協和中國的自貿協議三點○版已完成協商,預計年底實施。日前結束的東協峰會,提出高質量的一帶一路計畫,東協十國已加入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中國並與多國簽訂本幣結算以及貨幣互換協議,人民幣在區域經濟中的角色進一步擴大,雙方產業鏈快速形成當中。假如台海爆發危機,台灣很難期待區域鄰邦出力經濟制裁大陸。

唯有當決策者將兩岸和平置外於選舉,充分認識外力不可恃,並了解國際對中可能的制裁不一定發揮震懾效果後,兩岸和平論述才有可能落實。

(作者為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兼任教授、陸委會前副主委)

兩岸關係

延伸閱讀

「共商國是」賴清德能面對面溝通? 黃健庭曝接洽過程

「賴清德人前手牽手、人後下毒手」 徐巧芯:很卑劣

重大政策事前無人知 賴清德小圈圈決策黨內也嘆難捉摸

賴清德與曹興誠共同聽罷團簡報 趙少康:一手擺笑臉背後卻捅刀

相關新聞

人禍致災 選民自己選的

颱風丹娜絲侵襲重創台南,許多災民飽受停水停電之苦逾卅小時。總統賴清德十一日到七股區勘災時,災民紛紛當面開罵,痛批政府事前...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數位化繁為簡 個資盡量從簡

前陣子電冰箱突然故障,冷凍不凍、冷藏不冷,卅年老齡電器也該汰換了;趁網購平台年中慶特價期間,上網選購一部能源效率一級的新...

美中氛圍已變 賴出訪難跨「蔡英文障礙」

賴清德總統預計八月訪問南美洲的巴拉圭與中美洲的瓜地馬拉與貝里斯,賴是否可以過境美國,與過境美國的哪裡,受關注程度遠高於出...

賴清德與魔鬼交易 成台灣浮士德

這兩天,網路瘋傳賴清德總統下鄉勘災的短片。賴總統面對處境艱難的災民,無論是態度或回應,都顯得有心無力,甚至被網友剪出「何...

賴過境美本土?美中關係是變數

賴清德總統傳將於八月出訪我拉美友邦,並將過境紐約及達拉斯,總統府表示如有確定會適時向國人說明。如成行,將是賴總統上任後第...

韓星GD代表的「國族品味戰爭」

韓星GD(權志龍)十一日起連續三天在台北小巨蛋舉辦演唱會,黃牛票被炒到一張六萬元。出生於一九八八年的權志龍,從看待藝人的...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