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準備劃清界線?川普坦言「對普亭失望」:4度以為能達成協議

一甩素色風格!鄭文燦涉貪第7度出庭 改穿黑白格襯衫

新莊不明原因連環撞!3貨車、1休旅車車禍 小貨車駕駛受困驚悚畫面曝

名家縱論/川普的民粹主義與美國反智傳統

川普的「讓美國再度偉大」(MAGA)競選口號,以及相關要讓製造業回歸美國的關稅政策,反映了十九世紀以來美國社會長期存在的民粹傳統。川普最崇拜的美國總統,不是國父華盛頓,也不是歷史學家公認最偉大、第一位共和黨的總統林肯,而是一八二九至一八三七年的人民總統傑克遜。他是第一位來自阿帕拉契山以西田納西州、代表當時邊境拓荒精神挑戰東部建制派的戰爭英雄。儘管傳統美國政治人物相當鄙視他桀驁不遜的行事風格,但傑克遜卻受到廣大平民的支持,成為民粹主義(populism)的濫觴。

南北戰爭後的十九世紀末期,美國經歷工業革命,實業家帶動經濟快速成長,但中西部、草原區、及南部農民卻因為農作物欠收、價格跌落、行銷管道受限、及信貸困難等問題,陷入生計的困境,因此他們成立了農民聯盟投入選舉,希望其聲音能進入議會。這些農民聯盟在地方的選舉中頗有斬獲,但卻缺乏全國性的號召力,直到一八九二年成功整合這股力量及工人團體的人民黨(People's Party,黨員被稱為Populists)在當年總統大選中獲得超過兩成、一百萬張的選票,才真正形成一股政治力量。同時它還與民主黨在部分州合作,贏得三個州長、及十一個聯邦眾議員的席次。不過,一八九六年民主黨推出來自草原地區內布拉斯加州的布萊恩參選總統,他成功地納入大部分人民黨的政見,但三度問鼎白宮失利後,人民黨隨之解散。

儘管如此,民粹主義在廿世紀仍以不同的方式、透過特定的政治人物,持續出現,民權運動後的阿拉巴馬州長華萊士及上世紀九○年代兩度參選總統的裴洛是保守民粹主義的代表人物。本世紀的茶黨和自由黨團是這個意識形態一脈相承的接班組織,也為川普鋪下他民粹主義的土壤。

川普的民粹主義帶有種族主義的色彩,以動員基層白人民眾為號召,強調要將製造業帶回美國,創造藍領工人的就業機會。川普同時也挑戰建制派,並宣稱要排乾盤據在華盛頓的沼澤,馬斯克的政府效率部門所反映的就是這樣的思維。不僅針對建制派,川普也想要整肅為他們建立論述、推動政策的知識分子。近期他以反猶言論為由,對包含常春藤聯盟的幾間名校以撤銷聯邦政府補助為威脅,迫其就範的行為,意味美國長期存在的反智主義傳統,仍有其追隨者。

反智主義是對智識及知識分子的不屑或缺乏信任,也是對他們伴隨專業而來的高傲態度之反彈。美國是一個基督教國家,不少基本教義派的基督徒有時會站在科學與理性的對立面,十九世紀下半葉他們反對達爾文的演化論,鬧得沸沸。廿世紀美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霍夫施塔特在其一九六三年出版的經典《美國生活中的反智主義》一書中,主張美國的反智主義有其歷史傳統。

霍夫施塔特觀察到美國建國以來,勤奮、踏實、未受高等教育的庶民百姓,才是美國社會的主體。按照這個思維的邏輯,最適合擔任公職者,是白手起家的創業者,因為他們比那些出於富貴家庭、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更接地氣,才能真正代表一般老百姓的利益。MAGA選民樂見川普民粹主張與他們反智傳統的結合,認為這位浮誇的政治人物是他們的救星,卻忘了川普不僅不是白手起家、更選擇去他批判最凶的常春藤盟校就讀,或許這才是美國民粹主義及反智傳統最諷刺之處。

美國 川普

延伸閱讀

「才跌1%也叫狂瀉?」以伊開火拖累美股 網友:川普嘴砲威力更大

美伊核談判 成以色列突襲伊朗完美掩護?

川普早知以色列要攻伊朗 稱仍有空間談成核協議

全美串連無王日抗議前夕 200名陸戰隊抵洛杉磯

相關新聞

忽視現實的演習太矯情

台灣是極可能爆發戰爭的熱點,海內外環繞台海安全兵棋推演增多。安全威脅日漸緊迫,台灣不僅延長軍事演習天數,範圍更擴及「全社...

賴總統為何突然惜兵甚於愛民

日前颱風「丹娜絲」造成南台灣嚴重災情,賴清德總統南下勘災。媒體報導災民向賴總統陳情,希望國軍弟兄能幫忙清理家園,總統冷回...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眷村與移民:台灣的文化優勢

台灣有近九百個「眷村」,是世界少見的特色,亦有其歷史時代背景。這些分布於全省各地的微型聚落,逐漸凝塑出多元、包容、互助、...

小心!鋰電池火災會復燃

高雄小港的三元能源科技超級電池工廠發生嚴重火災,造成多位員工與消防人員受傷。在全球能源轉型的潮流下,這起事故不僅震撼社會...

鋰電池火災難對付 從預防面下手

三元能源科技高雄小港區電池廠昨晨火災,導致十一名員工、三名消防員及一名外包商受傷送醫,這把火不止燒出許多對國人仍屬陌生的...

團結十講雙面刃 賴總統叫停也好

台灣民意基金會對大罷免民調顯示,不同意罷免百分之四十七點七已壓過同意罷免百分之三十六點九。賴總統原規畫以十場演講闡述其治...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