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印度空難竟發炫耀文!男星搭私人飛機被炎上:道歉刪文

以色列與伊朗衝突加劇 內唐亞胡:持續攻擊行動

火光照夜空!高雄陸軍左營油庫庫房雨中失火 燃燒20分鐘撲滅

法庭轉播 可以兼顧公益與隱私

法庭直播被外界擔憂,恐涉及性犯罪受害者的性隱私及兒少個資。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法庭直播被外界擔憂,恐涉及性犯罪受害者的性隱私及兒少個資。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對法庭活動轉播的修法提案,幾個法律團體提出反對意見,認為法庭活動轉播會嚴重傷害當事人、證人的隱私,也可能影響公正審判,且除了美國各州法院開放外,美國聯邦法院、德、日等國都未開放法庭轉播。

其實,有不少國家都開放事實審法庭轉播,美國目前有四十五個州法院開放。此外,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巴西、荷蘭、義大利、烏克蘭、哈薩克、中國大陸,乃至各國際法院,都允許事實審由媒體申請轉播法庭活動。

反對者只提到轉播可能帶來的問題,卻忽略能帶來的公益,包括:一、確保筆錄正確;二、確保審判公正;三、人民知的權利;四、教育公眾。尤其,人民希望對重大案件轉播的最核心訴求,就是人民知的權利。

反對者提出的可能危害最主要有二:一、影響受公平審判權(正當程序);二、可能侵害當事人、證人隱私權人格權。就第一點,美國最高法院一九八一年的Chandler v. Florida案就指出,沒有證據證明,媒體報導會影響法官公正審判,而足以違反正當程序;相反地,法庭轉播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透過外部監督,讓審判更加公正。

至於第二點,對當事人證人等隱私之侵害,確實是最大的擔憂點。隱私權、人格權保障確實重要,但並非絕對。一方面仍需與公益衡量,二方面在開放法庭轉播時也可尋找對隱私侵害較小的方式,達到公益與隱私之間的平衡。這些開放轉播的國家,當然也重視,故在開放的同時,會有許多限制。一般而言,這些國家都會限制家事案件、兒童案件、私人間性相關案件等,或明文規定屬不得轉播,或給予法官裁量權,法官一般也不會同意這類案件轉播。

其中,由於歐盟對個人資料保護的嚴格保護,更重視個人隱私、人格保障,故歐盟國家確實在開放法庭轉播上更謹慎。但義大利、荷蘭也都開放刑事案件事實審之轉播,重點應是研究他們如何調和與個人隱私之衝擊,而非反對。

義大利規定聲請轉播須得到當事人同意,若是特別重大社會利益案件則不需要。但若是證人、鑑定人、被害人不同意,則不可播送其影像,但仍可播送聲音。荷蘭稍加限縮,若被告不同意轉播,媒體仍得播送其聲音,但不得播送其影像;若證人、鑑定人、被害人等不同意,則影像聲音都不得播送。透過這類安排,在當事人同意與公益調和,找到折衷方式。至於法官、檢察官、律師的影音,則均無保護必要。

回頭檢視民眾黨提出之草案,仍有修改調整空間。一、聲請轉播者,應是由媒體提出聲請,而非被告,且由媒體自行負擔轉播成本,不須替政府擔心司法財政。

二、基於各界對隱私侵害之擔憂,雖然草案設計的條文限於涉及重大公益或社會矚目案件,確實沒有完全排除私人糾紛或涉及性方面之案件。建議明確將這類案件明文排除。

三、義大利、荷蘭雖同意開放轉播,但仍尊重證人、鑑定人等意願。因此,法條中除規定法院得裁量以適當方式開放轉播,建議寫上法院也得作若干限制。並授權司法院進一步參考義大利或荷蘭作法,研擬細部規定。

延伸閱讀

中職/啟用手腫江坤宇代打 平野惠一有授意「不用揮也沒關係」

暗指偷晶片 荷蘭防相:中國間諜對半導體「很感興趣」

義大利青年人才大舉出走 人口危機雪上加霜

荷蘭防長:大陸仍在加強對荷間諜活動 鎖定半導體

相關新聞

朝野和解推國政 民主憲政才有救

在大罷免如火如荼進行之際,十二日總統府聯繫國民黨及民眾黨,邀約十八日進行國是會議。藍白雖對跨黨派共商國是持正面態度,但國...

是共商國是 或虛應故事

賴清德總統在就職周年談話中提到邀請在野黨主席聽取國安簡報,日昨府方突然拋出邀請在野兩黨黨主席十八日共商國是。共商國是與聽...

「民主燈塔」台灣何須懼怕交流

網紅「館長」近日自稱「和平大使」,自費赴陸訪問並全程直播,希望讓台灣人了解最真實的大陸。原本單純的兩岸交流,綠媒、網軍、...

別再讓老師們當沙包

近日中部某高中學生在廁所埋伏、使用木棍毆打學校老師成傷,讓人回想起去年台北市的高中老師在課堂上被無法控制情緒的學生痛毆,...

新生兒數是賴總統最真實的民調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今年五月全台出生數為八四三三人,不但比去年同期減少二七三五人,更比四月還減少二五一人。想想五...

化解補助款爭議 政院應如數撥地方

自今年年初立法院修正通過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案以來,地方財政問題,即成為中央與地方權限爭議聚焦。地方財政顧名思義,理當是地...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