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典範 才是領導的真諦

二○○八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嚴詞抨擊川普與馬斯克反目成仇、互揭瘡疤,是「腐敗最具象的展現」,令人作嘔。他這段鏗鏘有力的發言,直指權力與名聲結合後的墮落本質,實值得今世握有權柄者深自警醒。

所謂「典範轉移」,源自美國科學哲學家孔恩,原為科學領域中對基本理論根本性改變的描述,後來廣泛延伸至政治、文化、教育等領域,成為形容時代劇變、觀念重塑的關鍵詞。

事實上,每位領導者的言行,都可能掀起一場觀念與行為的轉移。他們的價值選擇,不僅塑造組織文化,更能潛移默化、牽引社會風氣。無論有意或無心,一言一行,都可能成為風行草偃的巨大力量,帶來深遠影響。

在這個資訊爆炸、真假難辨的時代,價值錯亂、詐術橫行。詐騙不僅是金錢上的榨取,更是誠信與道德的瓦解。當「德不配位」的現象層出不窮,掌權者若仍沉溺於私利與權謀,黨同伐異,卻對社會動盪不安裝聾作啞,置身事外,人民又如何能對未來懷抱希望與幸福?

人生的意義,不在於曾坐過多大的位子,而在於留下什麼樣的痕跡與身影。

曾獲選時代雜誌英雄人物的台東善心菜販阿嬤陳樹菊,獲台東大學頒授名譽博士,陳樹菊女士原本謙辭,校長鄭憲宗以「讓愛傳出去」的理念打動她,正是典型的例子。

已逝的前行政院長孫運璿先生,他一生清廉自持,兩袖清風。同時,他高瞻遠矚,主政期間以超凡毅力與勇氣,推動國家建設,奠定台灣經濟起飛之基石,帶領國人度過斷交劇變、能源危機等重重困局。更令人懷念的是,他親民愛民,不求權勢,只做實事,是人民心中真正的「永遠領導人」。

再看美國已故最高法院大法官金斯柏。她年輕時遭學界與職場歧視,卻憑著堅毅不屈,一步步在男權體制中闖出一片天。她主張性別平等,於一九七○年代曾為一位懷孕遭解雇的空軍軍官打官司,成功打破對女性的不公政策。她的判決不僅改變了美國的法律制度,更激勵無數女性追求公平與尊嚴。她在病中仍然堅守崗位,直至生命最後一刻。人們尊稱她為「RBG」,將她化為流行文化符號,正是因為她代表堅定信念與正義的典範。

反觀當前政壇人物言行失序、內耗不斷、荒腔走板,不僅無法凝聚共識、帶領國人繼續向前,反而陷入了黨同伐異、利益輸送的惡性循環。

更令人痛心的是,原應代表崇高道德標準的監察御史與司法官員,竟屢屢傳出公器私用、關說醜聞,而主事者流露駝鳥心態,毫無司法改革的決心與擔當,拿不出積極有效的對策,終致社會良心迷失與崩壞。

有些領導人前呼後擁,表面風光無限、意氣風發;目空一切、無懼批評。「謙卑」二字早淪為口號,徒留一地諷刺。殊不知「西瓜靠大邊」,追隨者之所以聚攏,往往只是期待資源分配、利益輸送,並非出於真正的敬重。

當這些「寡人」午夜夢迴之際,若能反思身邊簇擁者究竟是真心,還是虛情,是否會生起一絲悲涼哀戚?

西諺「誠實是最好的政策」,正如古訓「治大國若烹小鮮」,愈是亂局紛紜,愈需調和鼎鼐、細火慢燉、謙卑務實。政治人物尤應返璞歸真,斷捨虛假與自欺的思維,以人為鏡、傾聽民意。唯有誠實正直、苦民所苦、做出實績,才是真正的領導者。

延伸閱讀

獲頒台東大學名譽博士 陳樹菊:謝謝大家沒有嫌棄我路邊攤賣菜

二度出席警大畢業典禮 賴清德以「誠」勉勵警察勿吃案

前立委陳歐珀涉提案修法索賄數百萬 法院裁定羈押禁見

前立委陳歐珀涉貪聲押 今晚8點召開庭羈押庭

相關新聞

偷渡兩國論的兵役爭議 只是荒謬序曲

某男九年前申辦廢止台灣戶籍後入籍大陸,卻仍收到限期返台服役否則移送法辦的公文。該公文的法令依據為《兵役法》第一條及《台灣...

館長赴陸直播 給台灣前行的力量

台灣網紅「館長」陳之漢前往大陸直播,實地走訪城市街景與生活環境,透過鏡頭呈現出對岸快速現代化的一面,也無意間揭開台灣一些...

星期透視/建構兩岸和平論述 此其時矣

賴清德總統上任以來,台海緊張陡升,美軍印太司令稱台海沸騰夜不成眠,國防部長顧立雄稱二○二七年「達到高戰備」,針對台海可能...

名家縱論/川普的民粹主義與美國反智傳統

川普的「讓美國再度偉大」(MAGA)競選口號,以及相關要讓製造業回歸美國的關稅政策,反映了十九世紀以來美國社會長期存在的...

大屋頂下/中華民國與中國方向 系列③ 讓中國人回到中國人

中國若要向中國自己、世界及兩岸呈獻「中國方案」,必須從「脫馬入中」破題。脫離馬克思,回歸中國本位。上篇論「脫馬」,本篇談...

朝野和解推國政 民主憲政才有救

在大罷免如火如荼進行之際,十二日總統府聯繫國民黨及民眾黨,邀約十八日進行國是會議。藍白雖對跨黨派共商國是持正面態度,但國...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