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同源同粽共享同胞情

又到了端午粽飄香的日子,附近歐巴桑在公園角落擺攤賣起自家包的粽子。我騎車經過,買了幾顆捧場,八十幾歲的她問:「大陸有端午節嗎?」我笑:「有,當然有。」但我沒告訴她的是,先有大陸、先有屈原,才有後來的端午節。
端午節對於有些人來說,或許僅止於有粽子可吃,有假可放的小確幸。其實端午真正的意義,除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祈求闔家安康外,更重要的是中華文化的傳承。
在龍舟競渡、艾草高掛的節日,或許可以重溫一下屈原的故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眾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這些流傳千古的詩句。在當今台灣嚴重撕裂、對立、仇恨的氛圍中,學習屈原如何堅持理想、憂國憂民,在亂世中不隨波逐流,保持清醒的處世之道。讀幾首關於端午的古詩詞,回望歷史的滄桑與美麗,看見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告訴孩子,世界上沒有其他的文化比中華文化更迷人,更值得華人驕傲。
不管是傳統習俗還是在語言方面,兩岸都是同源同「粽」。日前有一則新聞,一名來自東北遼寧的陸籍配偶,開了一家炸物店,因初來乍到不諳台語,在店前擺上「不好意思,老闆是東北人,請不要講台語,謝謝!」遭到網暴被迫店休,令人感慨。
難道講台語就比較愛台灣?不講台語就是非我族類?現在的年輕人也多半不會講台語,但誰也不能否認他們熱愛這塊土地的赤誠之心。台語的發源地是福建閩南,早期漳泉先民唐山過台灣,在寶島落腳扎根,幾經演變,才有今天的台語。陸配為了家人、離鄉背井在台生活,那些網暴霸凌者眼裡心裡想的卻全是政治。
台灣是移民社會,陸配和大多數台灣人一樣,只是在這片土地上先來後到,也都只想在此好好生活。
遺憾的是,在現今高度敏感對立的台灣社會,部分人面對惶惶不安的陸配,竟將台灣自傲的多元、自由、包容價值拋諸腦後。
當大家品嘗著美味的粽子,撥開層層粽葉,也請拋棄偏見、歧視、懷疑、舉報、獵巫、標籤化,想想屈原,想想兩岸仍共享文化,想想民生多艱,想想陸配的奉獻。讓五月的風溫柔吹過兩岸,撫平傷痛和裂縫,願粽子串起同胞情,黏住愛、包容、認同,願端午的龍舟划向和平的彼岸。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